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对策
一、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然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比较多的独立学院比较强调在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与母体的一致性,尤其是对一些统考课程(如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提出与母体学校相同的要求,这些都体现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意识的缺失和错位,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独立学院自身的特色。这样层次不清的人才培养方案只会束缚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逐渐丧失自身优势与特色,最终培养出的也将是母体高校的复制品。在就业时,与母体高校相比,处于劣势。
(二)教学师资力量匮乏、结构不合理
独立学院师资现状:专职教师队伍比较薄弱,师资力量匮乏,除了需要母体教师的支持外,还运用民办机制,招募校外师资。教师队伍的多元性,造成在办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师数量不够,没有形成专职教师队伍。由于客观原因,要想请到合适的外聘教师也很不容易,甚至有些热门专业开设以后其相匹配的教师却还没有着落。其次,师资质量、年龄结构层次也成问题,外聘教师过多也会影响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他们难以专注到教学当中,并且不便于管理。因此,独立学院的师资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知识结构上都存在不合理性,缺乏中坚力量。即便如此师资队伍仍不够稳定,因为独立学院的民办体制较之公办高校,留住人才与人才引进工作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三)专业设置比较盲目
独立学院创建初期没有可参考与借鉴的模式,专业设置比较盲目。往往为了抢占先机,争取生源而开设一些新专业、热门专业,这些专业在母体院校都没有开办妥当而独立学院就同步开设了,而且没有经过仔细的市场调研。开办以后,大多数的专业设置未根据市场进行调节,专业设置也呈现多而杂,很多开设的专业并不连续招生,课程设置调整不及时,学生从中难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对所选专业不甚了解,不愿意深入本专业。他们感兴趣的是开设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课程,进入校园以后他们的兴趣就发生了转移。这些广泛的兴趣使他们不会专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当中出现了对本专业厌学的情绪,喜欢专业以外的选修课,忽视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主干课程,本末倒置。其结果是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学风不良的诸多现象,比如:迟到、早退、旷课,这样的专业形同虚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教学管理手段缺乏创新性
在独立学院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来自母体学校还是外聘的教师,没有注意到独立学院学生的诸多特点:他们基础稍差、起点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兴趣广泛、自律性差、课堂纪律也不好。教师在授课时几乎都用与母体学校相同的教材、讲义,教学方法也一样。学生听得表情木然,提不出问题,教师的激励得不到响应,上课激情骤减。在教学管理上也没有突破传统的排课方式,基础课几乎都是沿用上大课的习惯,有的课程授课班级学生人数高达150名,学生纪律无法维持,教学效果极差。这些从母体学校带来的教学运行模式很不适应独立学院。
(五)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管制度不健全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和教师的多元性加大了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质量评价和监管的难度。首先,学生基础差、参差不齐,往往使教师无法按原定的授课计划执行,造成授课计划与实际进度脱节,教学与考试的随意性很大;学生对外聘教师或来自母体学院的教师所提意见没有一个机构可供他们反映,经常是不了了之;课后很难找到任课教师,答疑环节无法进行,对老师没有方法可约束,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也不详,课堂效果有时也无人问津。其次,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办学机制的特殊性使其对学生、教职工及管理人员工作绩效评估无法量化,监督制度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增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对策探讨
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因为教学管理体系是贯彻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然而教学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针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同时面向就业需求市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必须考虑走专才培养与通才培养的结合之路,既要有相对广泛的知识面,使其在人才就业市场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又要有相对突出的专业技能,使其在人才就业市场上保持一定的专业性。而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最终体现在教学计划上,要做到: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符合独立学院自身需求的教学计划。当然可以以母体院校相应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参考,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大胆突破母体院校那种传统的教学计划的框框,在明确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时,应该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本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应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基础课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比重,重新整合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调整优化学科及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特色课程、文理交叉课程、各类限定选修课程、专为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而设立的提高课程等,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提供学生发展的多样可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权,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教学大纲,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制订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由于独立学院的招生专业源于母体院校,因此为了避免完全用母体院校的统一教学标准来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课程教学应该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制订。在适当降低理论研究难度要求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性的教学要求,并且形成规范性的基本文件,以保持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的一贯性、创新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兴衰,系于教师。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学院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1.发挥体制优势,组建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可以利用体制上的优势组建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相协调,专职、兼职教师合理搭配,体现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科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通过聘任母体院校相对应学科的教授或外校学术水平高、富有教学经验的教授、社会名流或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科领头人,共同打造独立学院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合理引进人才,组建学科团队
要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独立学院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汇聚、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基地平台建设的需要,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术创新团队。对能够适应几个学科方向甚至多个学科发展共同需要的基地平台予以重点建设,并给予政策倾斜。设立重点学科特聘岗位,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按照学科层次设置岗位,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实行竞争上岗。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术带头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等学术活动,加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出国培养力度,加速提高学科梯队建设水平。
3.培训教师教学新技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师及其生源的特殊性,为了使其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相适应,独立学院应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调整并充实培训内容,采取各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使用方法的培训和考核,鼓励教师积极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和使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尽快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管理和专业设置的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寻找具有民办高等院校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方向;如何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又是重中之重。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我们认为专业设置应注意以下两点:
1.独立学院应加强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明确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一体化特色,以“外语+计算机十专业技能”为培养模式。在管理上,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特色。学生入学后,学校在入学教育中重点强化“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育,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进行科学引导,正确地确立自己的大学目标。
2.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教学内容陈旧、重复和课程体系改革不配套的状况,要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中真正体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四)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独立学院在创建初期,加强教学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教学高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且由于学院本身体制的特点和对教育服务质量的追求,教学管理的机动灵活性应成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最大特征之一,是今后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所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1.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着重建立并规范一系列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以保证教学活动在正常的秩序中有效地运行。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在参照普通公办高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加以制订,切忌完全照抄照搬母体学校的规章制度,尤其是那些母体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出现困难但由于多种因素而没有修改的规定。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应该比母体学校原有的制度更具创新性、时代性和可行性。
2.建立灵活机动的学生学习管理机制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要充分地发挥民办学校体制的机动灵活性,允许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渠道和更大的学习自由选择性,允许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迁移。学习的“迁移”主要表现在“时间性迁移”、“内容性迁移”和“空间性迁移”三个方面。“时间性迁移”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有特色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制度,给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安排和决定自己学习的时间;“内容性迁移”则是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降低某些“必修”课程的管理刚性;“空间性迁移”则是教学场地可以从传统的教室迁移到企事业单位,还可以迁移到互联网上。
3.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
相对较差、程度参差不齐,且自觉性、自律性比较差,根本不适应大班上课,但他们希望被关注,希望有所进步。独立学院应该针对这个现象改进编班方式,不能沿用母体院校的“大合班”授课方式,而应该尽量使用“单班制”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班制”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使授课教师也成为管理者、引导者,并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种真正的“管教管导”教学方法最适合培养独立学院的学生,而且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建立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独立学院在教学运行过程中注重做好教材选用、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的合理安排及课堂检查等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通过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和督导制度,对学院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指导,组织学校专家组对学院的教学计划进行审定。我们认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抓以下三个环节:
1.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并行的督导运行机制。并且着重强化教学过程管理,针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指导环节等各主要教学管理环节建立质量指标体系,使教学管理效果考核量化。另外还开展对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测试,让40岁以下的教师人人走上讲台,同时接受专门设置的院、系二级教学督导组的督察,当然要聘任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组长,不间断地开展教学检查,落实各个环节的工作,实施行之有效的监控,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2.坚持在学院评估、教学督导督察、领导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教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通过抽样问卷调查、随堂听课、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反馈给有关方面。每学期开展由主要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课堂教学效果的双向测评工作,以互动的形式全面了解“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并在学院内以名列前十名的教师为模范进行表彰和宣传,对排位在后十名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这样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可以成为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管理措施之一。
3.学院给每位学生建立“家长信息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代表座谈会”,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现实表现,及时发现问题。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直接参与学院的教育管理,争取家长对学院各项管理措施的理解和支持,协助学院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学院也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增强才干。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