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兴趣及任务驱动研究

2021-05-25 5141 计算机教育论文

当今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全球信息化,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开拓者和建设者的当代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知识势在必行。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就怎样驱动计算机教学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过程必须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所谓“兴趣驱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化抽象为形象,化“死”机为“生”机,变压力为动力,使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学习的学生,兴趣驱动变得尤为重要。我把上完第一堂课的效果称之为“首堂效应”,这里的“效果”便是指学生对该课程所产生的“兴趣”。

首堂效应的好与坏,兴趣驱动法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堂课的设计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师讲课应尽量做到语言风趣、生动,使学生在与教师的第一次接触中觉得心情轻松,讲课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但不深,配以形象生动的体态语言,定能收到良好的“首堂效应”。如在《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的第一堂课上,面对一群刚踏入职高的学生,你开门见山地介绍计算机的用途、组成及结构,势必会陡增学习压力,不如设置如下的开场白: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和传递信息呢?(学生此时的思维便会随着问题的提出而活跃起来。)答案:飞鸽传书,快马加鞭,狼烟报敌情……提问:那现在呢?(学生的思绪让教师牵引着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却紧密围绕着一个话题:信息传递的方式。)回答:电汇,电子信件,一直到计算机网络等,从而将话题引入主题: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容易吸收,而且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活跃。当然,这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查阅资料。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常有“三分钟热情”,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程度,由于“达不到”也就感到学习枯燥无味,随之而来的便是懒惰,最终导致丧失学习兴趣。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原理类、语言类的学习,对学生来说确有一定的难度,而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些知识点,也不可能一味为提高“兴趣”而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法。在学生对该课程有了一定的兴趣后,教学中还应根据需要选用其他的一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将“任务驱动”法和“比喻”法等交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任务驱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法”的突出特点是目标的共融性,即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目标,并同时执行几项任务来共同完成。

这适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适合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当今的计算机系统无论是从软件还是硬件方面来讲都是相当复杂的,要让学生对软件和硬件知识理解透彻后再使用计算机是不现实的。纵览《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教材,从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到数字转换,再到五笔字型输入法,由于这一部分课程理论性较强,且专业术语多,这往往使学生在几个星期的理论课讲完后,还不知道计算机能做什么?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转变为一种恐惧感,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学好这门功课的信心。在这里不妨采用“任务驱动”法,问学生:你想用电脑做什么?回答:打字,画画,上网,聊天……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一个个目标,逐个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几周后,学生会用电脑完成许多操作:打字,画画,写信等,这样学生会觉得收获颇丰,也不会感到学计算机那么可怕了,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和勇气。

任务驱动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采用“任务驱动”法能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某个阶段紧紧围绕着一个目的“单刀直入”地按照几个步骤了解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目标达到了,又会产生新的目标和任务。学生正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个个知识点,直到学完为止。“任务驱动”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知识点的掌握,目标的实现,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教学中学生在成功中找到自信,体味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当然,在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务驱动”只能与其它的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如启发式,演示法,成果展览法等。“任务驱动”法中要使任务明确、教师的提问要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并非对所有问题都感兴趣,只有恰到好处的问题和适时的引导才会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如上机课:如果学生只是盲目上机,就会流于形式,因此,上机之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出若干能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在上机之前明确学习任务,并研究分析,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