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问题思考
1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忽视分层教学。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大。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因为计算机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各地区的要求不一样,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大。出现有的学生已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对于某些课程,能超前学习、超纲学习;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则没有什么概念,对计算机知识仅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而现今有些教师在教学上仍使用一贯的“一刀切”,忽视分层教学,这样必定会形成两极分化的格局。“吃不饱”的那些较高层次的学生,常常会觉得这样的课程无疑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严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对于那些“吃不了”的较低层次的学生,也会对这样的课程产生畏惧心理,觉得毫无成就感,从此自暴自弃。无论是哪种情况的发生都会对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问题二: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在社会的信息化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各用人单位在对当今的大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上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操作被用于衡量和考查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依据。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培养人才的要求,计算机教育应该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统治我国教育领域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但是从报刊杂志、高校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应试素质教育还只是理论上的东西。由于应试教育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好多学生毕业后到单位工作了,都不会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是计算机教育面对的新问题。
问题三: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该课程不但对其理论性作了很强的要求,而且也对其实践性同样作了要求。它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同时也要把知识用于各种实践操作中去,学会在不断的应用中发现问题,并善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上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实践教育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对知识的传授。如此的教育理念下,在教学中,计算机这门学科必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课堂中,教师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解理论知识,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践操作却不知所措。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情况存在,能听懂教师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但只要一动手操作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能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统一起来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
问题四:课程内容陈旧,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一方面,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高等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对策思考
思考一:分层教学,因人施教。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首先,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分层。在授课前首先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利用计算机的一些普及性知识出题对学生进行测试,依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通过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对教学目标分层。要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步骤,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全体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在各自发展的特点基础上,全方面的得到提高。最后,备课讲课练习要分层。要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切实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局面,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思考二:明确目标,抓好学校、教师、学生的三大转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对计算机的实践运用能力将作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人才的一个必备要求,被当作一类文化的计算机教育,对于千千万万的大学生而言,时代的文盲将是那些掌握不了计算机知识的人。计算机实践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评价当代大学毕业生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根据当前计算机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应抓好学校、教师、学生的三大转变。首先,学校的转变:学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将计算机教育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次,教师的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身份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协调和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目地的进行指导、协调和组织,重在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以及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的转变: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不断对知识进行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思考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其目的在于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以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灵活使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管理,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他们来说,计算机理论、原理、系统知识要学,但更应注重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抓好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教育,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操作教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和专业性质,运用已有计算机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思考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要多借鉴和引用那些能表述特色和前沿知识的题材,缩短使用教材的周期,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在选材上应充分考虑新形势下计算机教育将面临的各种情况,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目标方案,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更新,充分体现出计算机发展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并最终培养学生能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解决好为什么学的问题,设置疑问,提出问题,尽可能将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便于让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抓住重点。并且要尽可能的借助媒体、网络的优势改变了以前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学,例如OFFICE应用部分,可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图、文、声并茂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3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