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人文教育强化措施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具有危重病人多,病情复杂,诊断不易明确,患者及家属心情急躁等特点。急诊医护人员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医德医风是提高急诊质量和避免急诊医疗纠纷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急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培养良好的品质
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来挽救生命、减轻病痛的艺术[1]。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时,往往要求医生能提供最快的诊断、快捷而有效的治疗和上帝般的服务[2]。而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复杂,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诊断、处置是有一定困难,需要急诊接诊医生具有良好的内在品质,具备一种处变不惊的性格,同时还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善待自己迎接挑战,树立职业的使命感,学会珍爱生命、尊重患者,形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良好的作风和行为习惯,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展现出对病人的理解和关爱,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强化法律意识
在急诊教学中应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结合具体事例,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在临床实习中,强调要有一个客观认真的态度,从体格检查的系统与规范到医疗文件书写的完整性、严谨性,都要始终保持科学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每一次活动,都应在并且能够在法律的严格规范下进行。同时,还要加强道德水准的提升,让学生明白尊重与爱护患者是医务人员的基本道德,教育学生在实习中,从法律的高度去认识患者的权利,提高学生对患者权利的保护意识。
增加医学人文教育实践
参加医学义工活动、老年人的照料活动等都是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通过实践,可使学生学会体恤疾病给病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身心痛苦,切身体会病患除了医疗技术之外的人文关怀需求,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文服务首先是义务人员应该设身处地理解病人、同情病人,在言语和行动上表达出对病人的尊重和同情。急诊医学服务对象为急、危、重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复杂,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处置是有一定困难的。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应注重细致的检查、判断、决策等训练,以良好的人文知识作为基础,从理论转化到实践。在工作中逐渐培养社会责任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增强沟通能力
医学是一个讲求高度沟通的事业,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3]。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是一对重要的矛盾体,双方必须有足够的沟通、相互理解、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医治疾病的共同目的。大多数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急诊病人求医心切,总希望医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医术治疗疾病,还有对疾病的担忧和对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治设备、方法等恐惧所产生的焦虑、烦躁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充分了解急诊病人心理需求及其心理特点,加强针对性培训,言传身教、耐心讲解,使学生重视病人的情绪状态和可能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并恰当地运用,消除医患之间的阻抗,使病人感受到贯穿在疾病治疗之中的人文关怀。有效的沟通必须讲究技术,要掌握适当的时机、使用适当的语言、清楚表明立场,并说明希望达到的目标。避免患者及家属领会错意,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表情向病人及家属传达医者的良好感情和态度,让病人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总之,在急诊教学中要重视医学与人文素质的关系,在夯实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医疗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