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管理改革设想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
我院处在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外资、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很快,这些企业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十分重视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他们把计算机信息管理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去年毕业生参加毕业实践的情况来看,企业把ERP在某个方面的应用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占了相当的比例。这类企业需要高职高专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学生就业前景比较明朗。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企业希望毕业生是“复合型人才”,除了信息系统开发以外,在计算机网络维护、信息系统管理、产品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也能胜任。当然,企业希望毕业生最好有从事职业的资格认证,企业也希望学生能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因为这是衡量学生计算机技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对IT专业认证的认可程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认证、计算机软考和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证。企业对学生的专项能力要求依次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财务管理”“、生产制造管理”“、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其次为“:外语能力”“、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网络管理能力”“、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等。应该说,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业优势还不明显,但就业面相对较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是需要的,但大部分不是编程人员,而是懂ERP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复合型人才”是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对此,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改革应充分考虑。
二、在专业培养方案上的思考
1.与行业接轨,以就业导向为原则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数量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上,必须与行业接轨,以就业导向为原则。在充分认识和调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因此,在满足高技能人才规格要求的基础上,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立足点就是如何有别于普高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社会特别是行业的沟通与合作是关键所在。
2.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育以人为本,这个人主要指的是学生。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键在于深入了解和认识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现象。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缺乏对理论学习的自信。因为高职学生往往在初中、高中时代就处在班级的中下水平,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备受打击,往往表现得对学习不自信。这些不自信导致了对自己学习要求的降低,甚至对自己学习成绩差表现为一种认同。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帮助这些学生找回自信。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在课程考核中增加实践考核分的比重。
三、精心设计合理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遵循职业技术教育规律,以就业导向为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课程理论和可运用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学习需求,以学分制为纽带,以主干课程为重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个复合型专业的这一特点出发,课程内容需要加强和整合,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1.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来看,他们大多在企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部分学生也参与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工作。本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着应聘优势不明显但就业面相对其他专业较宽的特点。培养目标的重点着眼于如何使培养目标多元化,从而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和企业用人需要,进而形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考虑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企业对用人的需求对课程体系作了进一步的优化,对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目前本专业许多课程从原来的纯理论课转变为实践课与理论课相结合。通过改革,大大增加实践课的比例,有的课程实践课的比例增加到44%,学生通过实践对概念和理论理解得更深更透。各门课程尽可能采用了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要求教材实用、新颖适合学生实际。在各门课程教学计划中,都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不断摸索、教研室老师共同协作编写了实验讲义。在教学过程中大家共同讨论,相互切磋,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老师们认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职业思想道德课+职业技能素质课程+人文科学文化课程”的架构,其本质就是突出高职特点,以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构建有基础理论、专业技术课程组成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的、够用为度的理论教学体系,而且要构建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设置思想道德课程,还要设置适当的人文科学文化课程。对照上述要求,目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存在如下问题:⑴总课时还偏高;⑵一些课程与专业方向联系还不够紧密;⑶一些课程的课时设置不够合理;⑷部分课程内容重复;⑸人文科学文化课程偏少。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方案:(1)提高了等级考试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为此,必须加强一些课程的教学要求,建议开设“计算机知识强化课”,专门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讲授VFP、VB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努力提高等级考试的通过率。(2)取消一些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如“:客户关系管理”“、统计学”“、项目管理”等。(3)合并一些内容重复的课程。如:合并“管理学概论”和“信息管理学”,取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增加“数据库与VFP”课程的课时。(4)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的两个方向: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电子商务应用,重新设置与该课程紧密相关的课程。在专业技术课中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改为“实用电子商务”,基于目前学生编程能力不强的现状,拟增加“C语言”“、计算机编程实践”课,后一门课主要讲授VFP和VB的编程实例及方法。(5)增添与本专业相适应的人文科学文化课程,如“:社交与礼仪”“、演讲与口才“”交际与沟通”等。
3.专业教学特色
在专业教学上,积极引入学历文凭加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要求本专业学生除了获得毕业证书以外,还必须获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助理电子商务师”资格证书;由金碟软件公司颁发的“ERP资格证书”,在条件成熟时在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加“企业信息管理师”认证课程。为了使这些考证课程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
4.师资队伍、教材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规划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近几年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教师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知识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本身没有太多的实际实践经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本身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除了在周边学院、企业中寻求一些高技术的应用性人才之外,另一方面,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鼓励他们取得“双师型”证书。此外,本专业力求使用高职高专系列教材;另一方面积极主编或参编符合自身特色,特别是实习实验要求的专业教材。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优化和集中,突出专业方向,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够用为原则,删去理论性、学术性强的部分,增加实用性、应用性的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推行产学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我们要依照“能力+素质”的模式,即“: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方案来进一步改造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法。要围绕“重基础、强能力、获证书”的目标来改革课程体系。学院和专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更进一步地贴近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只有这样,学院和专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改进、不断进取、努力创新,将专业搞得更好。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3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