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产品模式创建

2021-05-25 14350 农业旅游论文

1基本概念

1.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开发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理念上的经济发展模式[2]。它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的闭环流动经济。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局面。

1.2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利用农业资源开发出的农村特有的土特产品、乡村风光为载体,以农村独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3]。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产物。在城市拥挤、闲暇时间较短、自驾游成为时尚的今天,农业生态旅游的出现是时下旅游新需求的必然。

2循环经济应用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行性

2.1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符合循环经济提倡的可重复利用资源的主题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所依托的主要是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其中的自然资源是旅游的第一环境,人文资源反应当地的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都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首先,这些资源构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都可以为发展生态旅游所利用,资源本身具有可循环或再生的特点。其次,生态农业旅游是围绕着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要求展开的,消耗的自然资源比较少,主要依靠人力资源提供服务,而为旅游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这一点也符合循环经济提倡的主题。因此,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资源可重复利用”理念完全一致,生态农业旅游的特征符合了循环经济低消耗、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的本质要求和特征,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4]。

2.2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和循环经济都提倡保护环境的主题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通过提供旅游服务满足旅游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优良的生态农业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要求是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按照自然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来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所以,循环经济理论的前提就是保护环境,否则经济系统要达到的目标就无从谈起。因此,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与循环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没有良好的环境保护,两者的目标都将无法实现。

2.3生态农业旅游和循环经济发展都要求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共赢生态农业旅游能够首先实现自然景观的生态效益,用于农业本身的生产利用,其次,又将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生态农业旅游又是综合性产业,其运行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众多行业,可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循环经济可使相关产业链导入循环经济发展圈,从而促进相关产业循环体系和生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统一的目标,进而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也是一致的,即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共同目的都是使有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使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能够尽量少地消耗资源并尽可能使其得以重复利用,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所以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进程中,利用循环经济是可行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

所有的旅游产品都是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也不例外。研究循环经济视角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产品模式的构建,主要也要从这六大要素出发,具体研究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旅游食宿区、景区内旅游交通的构建模式。

3.1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构建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内含有吸引游人前来的重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它们是构成景区的主因。

3.1.1特色农业资源占优势的产品带动模式。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可以开发以农产品为核心,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5]。也就是说,在一个乡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生态农业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以此来带动农业生态旅游综合发展。特色资源占优势的地区在循环经济方面,应该注意特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注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发展更完善的生态农业。在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的同时,首先不能脱离农业这一根基,而且要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未来的生态农业,使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游览区内的各种园区应该是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通过展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展现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和经营模式,使游客和当地农业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实现循环经济中的“再利用”原则。

3.1.2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旅游资源,但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假如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和良好的游客来源,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创造更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农业生态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独具特色,让游客找到返璞归真的真实感受,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气中享受回归自然的感觉。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地区在循环经济方面,应注意农业旅游资源与周围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注意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与环境条件相协调,保护周围的自然资源。如果周围环境不存在或者被破坏,该地区在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就不具有鲜明的特色,就失去了吸引游人前来的本质要素,而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可能都将无从谈起[6]。

3.1.3人文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可以走观赏和学习型的模式路线。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首先要认同农业文化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努力突出地区文化特色,使人们对该地农业旅游资源的认识从传统意义上的观赏到以学习为主、观赏为辅,发扬光大农业旅游文化的模式中来。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所谓“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和禁忌方面的文化为开发的基本方向[7]。特色耕作是农业文化反映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可以让旅游者在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和传统劳动的同时,品尝“战利品”;了解生活习俗以及凡是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和内容展示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人文旅游资源占优势的地区在循环经济方面,应注意农业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文化产品的可持续性原则。文化旅游产品大多是创意产品,独特的文化创意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创意的载体———文化旅游产品本身的制造及使用,也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采用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清洁生产”。对于素质较高的游客来说,产品在材料、回收等方面的可持续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细节的完善可能为景区带来更多人气,文化的循环利用更可以使旅游收入反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8]。

3.2旅游食宿区的构建游览区虽然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但对于生态农业旅游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景区内部都允许游客进入,必须考虑到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内的生产职能。比如观赏,必须按照设置的观赏道路进行。食宿区却是旅游者随意活动的区域,因此这一部分也是污染的重灾区。食宿区必须是清洁生产的区域,这是游客的需求,也是体现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食宿生产不能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没有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也没有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食宿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往往很难处理。

3.2.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住宿设施的构建。住宿设施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内住宿设施的构建,首先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比如竹楼、帐篷、窑洞以及农家院等。住宿设施应利用本地建筑资源而非现代建筑常见的钢筋水泥材质,增加游客的体验心理。其次,住宿设施要本着“外简内全”的原则,即从外部效果上看比较简单,但内部功能要齐全,游客的基本使用功能要完备[9]。再次,建筑本身要有当地特色,并不是所有的农业旅游住宿设施都要千篇一律,建筑本身就是农业生态景区内的一道景观。这些原则都体现了循环经济的主题,在不破坏景区的前提下,实现功能齐全又独具特色,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3.2.2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餐饮设施的构建。餐饮设施及质量是游客非常关注的。首先,餐饮生产要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对于用餐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应尽量做到循环处理。其次,要使用纯天然的食品,这是游客非常看重的旅游质量之一,也是农业旅游可以就地取材的优势之一。对于餐饮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采用简单的技术使之作为物理肥料重新投入土壤中,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带来的景区环境破坏,又可以增加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使用量,保证旅游区的生态性和吸引力不被破坏。实现自身循环的前提是资源本身不被破坏,从而实现循环经济的效果,实现生态农业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0]。旅游设施和住宿设施都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实现食、宿的可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3生态农业景区内交通的构建游览区作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主体,大面积的景观需要合理的旅游交通贯穿始终。但农业生态旅游区不同于传统的名山大川等旅游资源,宽阔的观景大道在农业生态旅游区无法得以实现。本着循环经济理论,需要构建适合资源自身特点的特种旅游交通体系。

3.3.1贯穿全景、符合氛围的景区道路的设计。首先,农业生态景区内的道路不宜过于追求宽、大,转而营造“乡间小路”的风情和韵味。在景区道路设计上,要充分利用田埂等不被作物利用的区域,以节约资源。其次,道路设计要贯穿所有资源,使游客观赏到全部景观,这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景区利用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再次,道路设计尽量使用原生态和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比如木桥,利用原生态的木质材料,适当使用油漆等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实现可重复利用的目标。

3.3.2畜力为主、兼顾生产的景区交通方式的选用。农业旅游生态景区和其他人文遗迹、自然景观不同,它涵盖了人文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要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理,另一方面又要适宜农业生态旅游区的风格。生态农业旅游区内的交通方式属于基础设施范畴,也需要既体现双重资源的特质,又要实现可重复利用的特征。因此,选用以畜力为主的交通方式,既可以满足游人求新求奇的心理,又可以与景区风格相呼应,同时也可以满足重复利用的目标,为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本身增加收入。以畜力为主的交通方式一般根据当地的道路情况,可以选用马车、牛车、驴车等,步行路中也可以设置可供观赏的或供小朋友使用的羊车等,既可以适应农业生态景区中“乡间道路”的标准,也可以适应农业旅游的风格,增加游人的游兴。从循环经济的角度,首先,畜力交通解决了机动车辆的污染物排放问题,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这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其次,畜力既可以做交通工具,也可以用作耕地之用,部分畜力在使用之后也可以成为农业旅游中餐桌上的食品。再次,畜力虽然有体力的限制,但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重复使用,并且畜力具有生生不息地繁殖的特点,解决了因机动交通方式老化等原因造成的,利用大量资金更换交通工具的问题。

4结语

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内部要素被分解后,每一部分都与循环经济理论倡导的主题和理念完全一致。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以及经营过程中,需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内涵约束由农业衍生的生态旅游产业,使资源实现可重复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的目的。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