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步行街人文文化特色
一、从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建设得与失说起
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王府井,被称为中国第一街。从90年代开始,王府井大街按照北京市政府的意见,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商业中心,1993年开始进入规划与建设阶段。按照规划方案,安排商业设施总规模为100万平方米。由于开发方式是以地产商为主进行策划、出让、建设,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容积率,致使容积率与建设高度出现失控,控规中的24m高度指标大多被突破,从而对故宫的景观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批准王府井大饭店的建筑高度时,曾多次反复研究论证,并作为一个特例。现在的高层建筑群对历史建筑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一幢王府井饭店,其危害力度可想而知。王府井大街保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多彩的建筑形态得以展示,新建的高层建筑群是现代的,但这是以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的消失为代价,特别是东方广场,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造型,让人想不出它展示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信息的方式,也看不出其造型方式与城市的文化关联。它有一张广告宣传画是以欧洲文艺复兴人群为前景的,也许建筑师的构思意向是法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人的关系,这也从侧面说明,其设计构思是与北京古城完全不相关的。有人认为,王府井大街由于历史原因及其位置和影响,在北京乃至中国人心目中,其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但未来的事实可能是,如果王府井不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人们在这里找不到丝毫的与历史相联系的蛛丝马迹时,它的第一街地位可能从此消失。道理很简单,一个以现代高层建筑群为主体的商业街与高层建筑群列为同样性质的功能区相比较,才具有可比性。失去了人文景观特色,现代新型商业中心必然转移到出行更方便、存车更便捷、货流更通畅、商品更齐全的新中心去。新的王府井大街被很多北京人认为更像“政府办公楼群”,“忽视了老店、名店街的千姿百态个性”,是很难继续保持其历史地位的,充其量是人们述说北京历史时的谈资而已。王府井大街的“得”在于增加了环境容量,而王府井新建筑群的“失”则显得更为突出:首先是“世界一流商业中心”的定位失误,“世界一流”被片面地体现为面积大、商品全,功能设置要全方位、多领域,产品展示、文化娱乐、旅游设施综合为一体,于是建筑总容量达到了100万平方米,层数达到十二三层,千篇一律而没有特色,国际化目标自然也就成了泡影。其次,没有深入研究王府井历史文化,于是产生了王府井大街至东单北大街,面临长安街一侧原有几十幢历史性建筑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3幢超级大体量建筑。人们对王府井的期待决不是一组庞然大物,而是充满历史文化的、与北京千年古都相称的历史与现代巧妙融合的、更具中国古典人性化的商业步行街。再次,是空间尺度与建筑造型的失调、失真和非人性化。既然规划目标定为休闲娱乐、国际一流,那么在尺度上就应是亲切宜人的,这种高层大狭谷使人精神压抑,尺度失真必然失去亲切感。大容积率、大体量必然造成高重复率,而失去了整体商业区的特色,只能距国际一流越来越远。在我国,多数商业街都是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保存着一定数量的古建筑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期兴建的商业建筑,这是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由于利益驱使和资金限制,往往对古建筑遗存采取拆光、推光的政策,这给商业街区特色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二、商业中心区与步行街是城市特色元素的重要单元
商业中心区与步行街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生活空间及旅游的重要场所,对城市特色的构成影响极大。城市需要通过商业中心提升文化价值,因此,商业中心区与步行街的设计除了考虑功能需要外,更像一个场所的文化设计。在北京大栅栏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发展规划中,设计小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大栅栏三个特点:延续时间最长的街巷肌理(从元初至现代约730余年没有变化);市井功能最全的建筑类型—商店、商场、茶楼、旅店、餐馆、戏园、澡堂、大宅门、小四合院、学校、祠庙、会馆、庙会建筑等;时代风格最鲜明的景观风貌(含清代至民国初年中西混合或古典欧陆式商场、商店、银行以及仿古的近现代建筑)。有了准确的特色分析,其规划展示方式、商业经营理念、定性与定量、弹性区划、可持续性发展、技术措施等都有了基本保障,景观风貌价值、文化价值提升与展示才有了可靠的依据。国内许多城市商业街的设计大多是立足城市特色构件保护基础上完成的,并进行了古今建筑价值升华的设计,多数都显示了一定的整合力,如上海豫园、南京夫子庙、苏州观前街、天津古文化街、黄山柏树路商业步行街、河南安阳步行街、开封御街、长沙太平街、广州北京路商业街、沈阳太原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其中开封御街是在“宋都建设”的统一目标下,为塑造城市特色而特别创作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新古董,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合、城市发展的延续性、立足于城市格局与肌理的修复以及开封城市总体特色塑造的需要,才得到了群众和专家的认可;沈阳的中街和太原街由于较好地保存了原有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和古建筑,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样得到了专家与市民的认可。
三、商业中心文化内涵的认同与“群体意识”
商业中心地区的发展也像城市的其他地区一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历史积累形成的景观规则逐渐成为一种“群体性心理结构”的“群体意识”,对城市居住者来说具有“集体记忆”和环境场所的认同感,如果一次性地将其涤荡干净,就会失去这种公众认同感,导致商业中心的衰落。天津的河北大街原本是非常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街宽9m;后来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加宽了马路,将原临街店铺全部迁入新楼底层,从此这条历史性的商业街消失了,新的河北大街由于缺乏当地居民的认同而逐渐演变成了单纯的交通性干道。天津的滨江道,文革前由于和墙子河商业街垂直相连,十分繁华,后因文革中将墙子河改为地铁,填掉了河道,以至于滨江道南端商业急剧萎缩,很长时间内商业铺面向和平路转移。几年后在法国教堂前兴建了中法合资的商场,以后又增建了伊势丹商场,滨江道才重新繁华起来。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上也是由于公众意识转化的过程中民众一时难于认同,同时也存在着城市肌理的保护问题,墙子河回填后改变了城市历史形成的肌理,才导致滨江道五六年中不适应新的肌理而呈衰落之状。而天津古文化街的改造过程中由于注重保护城市历史肌理和非常完整的公众意识,建成后一直保持着繁华的经营态势。公众的群体意识有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再创造,对设计而言是一种高文化性、高情感性的再创作,它不是简单的符号借用或构件组合。王小东主持设计的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是一座完全新疆化风格的优秀建筑,为表现这幢建筑的特色,建筑师别具匠心地采用了耐火砖作为外墙饰面,它不仅精彩地再现了新疆特质粘土砖的风格,而且高于原黏土砖的“疆味”形象。此外,其环境艺术设计也十分出色,路灯的设计令人想起了吐鲁番的葡萄干凉晒房的构造作法,金字塔式的商业街标志物令人联想起大弋壁的无边无际和博格达长年积雪的峰顶,以及伊斯兰教寺院中常见的铭文饰带。大巴扎不是简单地再现伊斯兰文化主体框架图形,而是一种文化上的再加工,是建筑师赋予建筑材料和造型人性化情感价值的联想。福建泰宁的灵秀商城是位于古城传统民居保护片内的商业步行街,其西北角与国家级文保单位尚书第、世德堂隔绣衣坊路相望。总体规划确定的设计原则要求依照徽派(当地历史上属江西婺源、徽州为影响的徽派建筑文化圈内)风格进行设计,因此设计中增加了多处石筑台门,形成典型的徽派特征,门扇为现代全玻璃门,形成“群体意识”中可见的视觉形象,从而达到与旧城协调的目标。安徽屯溪老街则是另一种情况,由于其街道肌理、建筑样式风格均保护较好,只要画龙点睛地整修一部分传统建筑,其意韵就可以完全展现出来。整修的再创作是由店主和民间艺人共同完成的,充分展示了当地居民对老街的集体“记忆”和建筑形象的“群体意识”,达到了强化商业步行街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的目标。
四、主题性商业步行街的文化特色展示
上海新天地(石库门)、上海绍兴路书画艺术街、北京琉璃厂文化商业街、天津古文化街、黄山柏树路商业步行街、安阳南大街、济南泉城路商业街、湘西凤凰商业步行街、杭州湖滨旅游商业步行街,都属于具有一定主题或经营某种专业性商品的商业步行街,如文房四宝类、图书典籍类、古董文物类;另一种为原有古迹特色(苏州观前街、上海豫园),应用原有名气和遗址名声再现当日繁华景象(如开封御街、北京琉璃厂、平遥南大街、广州上下九商业街、厦门中山路、广州文德路文化街、合肥淮河路文化商业步行街)。一般说来,主题性或专业性商业步行街应从如下6个方面展示人文景观:
1.历史性建筑(古建筑、近代中西合璧式建筑、长久以来为人们所认同的标志性建筑)是商业的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环节。非各级文保单位的历史性建筑,根据商业活动的特殊需要,可以采取仅保留外表,内部进行改造的方式,如天津戏业坊、上海新天地(石库门保护)、哈尔滨中央大街等。
2.保护一部分有特色的历史性建筑构件,重新镶嵌在新建筑的立面上,它不仅可以改善新建筑的造型和丰富立面视觉元素,同时在精神层面上实现成为地标指示、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丰富人文景观的目标。上海新天地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没有像一般房地产开发所采取的一律推光的野蛮方式,而是认真地分析每幢房屋的文化价值与品味,包括对建筑构件的分析,从而保护了规划片区的全部珍品。
3.根据历史性建筑遗存的比例,确定是否部分采用历史建筑符号,并确定可以采用符号的墙面比例。一般情况,历史建筑的符号镶嵌宜占墙面总面积的15%~30%。但要注意符号利用时,不应体量过大或超过原古建筑。图10为泉州涂门街的新建民居,入口仿清净寺的大门,由于体量过大,对古建筑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4.商业步行街内古遗址的处理可以采用石碑、石雕纪念物形式予以展示、凭吊,湖北荆州沙市民国街的模拟纪念电杆(标示日本侵略军在此屠杀中国人)、上海嘉定县城的商业街的屠城纪念碑、邯郸商业街预留的回车巷(将相和故事),都起到了标示历史、警示后人的作用。
5.注重细节的描述,屋顶、门窗、腰线、扶壁柱、特种构件的线角、地面铺装(如哈尔滨中央大街的街头竖立石基、石柱长达1.2m,是国内唯—条采用俄式铺地方式的商业步行街)、灯具、墙面装饰等。精巧的细部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天津和平路的细部由于经费的限制而采用玻璃钢仿欧风构件,损害较快,加之做工粗糙,看起来就不如五大道那般耐人寻味。
6.文化展示的场景式辅助方式,目前国内采用的场景雕塑对商业步行街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如上海多伦路的名人雕塑群、天津劝业场的马车铜雕等。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是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设计,它要解决好功能分区、人流物流的区划、管线综合、建筑艺术风格、广告分布、休闲设施分布、雕塑与小品的主题、树种与花卉布局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最能反映建筑师文化功力、艺术修养的综合性极强的建筑创作任务。商业建筑为城市所作的贡献突出表现在文化价值的提升、城市风貌特色的加强、建筑个性的导引等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任务几乎都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发掘、再创造相关联。因此,从事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必须在充分理解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基地场所特征,保护好固有的人文景观,并发掘城市特色的展示方式,从而达到一个新文化高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