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农业教育推广思路

2021-05-25 11068 农业毕业论文

一、兴办各类基层农业学校

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各类基层农业学校纷纷开办。这些基层农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育近代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他们将西方农业科技知识传授于农民。譬如山西兴办农业学校时,便“饬令保送之州县,必其地有农利可兴者,保送之学生,必其家有田产可耕者,庶学成回里,籍手试验,不托空言”。期待学生毕业后,即可返回原籍,充任教习。如此,“则农林专门之学,数年间即传播全晋”①。四川东乡县农务分会“藉农务局作为学堂,招集农家子弟研究农业,分赴各乡,或兴水利,或讲畜牧,或精树艺”②。湖南巴陵县梁仲铄大令“拟先办实业小学堂一所,专习蚕桑。嗣因经费难筹,乃就高等小学堂,附设实业小学一班”。后因学生增多,校舍不敷应用,“经邑尊会商劝学所及高等小学堂,各绅董拟就两处各提款项若干,另行筹办”③。后来,经这些新式农业学校造就的人才,成为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一支生力军。基层农业学校有时还无偿为农民解决各种疑问,开阔他们的眼界,这对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起了直接作用。如《秀水试办蚕学分会章程》就明确规定,该会养蚕制种的方法,任人前来观看,“共见共闻,以开风气”。蚕户若想了解养蚕方法,可以到蚕房自行观看,无需有任何顾虑。附近蚕农如果想请教习去指导养蚕,随时可向蚕学馆报告,而且不取分文。除非因馆中事务繁忙,否则随请随到。“远地欲考求诸法”,可以写信给蚕学馆。如蚕农不识字,可以拖亲友代为转达④。蚕学馆为蚕户着想,传播西方先进的养蚕知识,无异于为农民雪中送炭,值得称赞。

有的农校则利用业余时间向农民授课。如丰润县令将当地旧式学校改造成新式学校后,又添设了农科,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传授近代农业科技知识。该县购买了24份《农学报》,然后聘请略懂算学、化学的生员王金绶、梁直臣二人为教习,让他们各持一份,在城乡交接地带,用通俗语言进行演讲,任由农夫野老,前来观听。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可随时咨询。这些教习的工资由当地政府支付,不取民间分文⑤。再如舒城县斌农学校规定该校的教习们要按时赴各乡农会讲课,先行宣讲“圣谕广训”,然后宣讲“农学报章”,附近农民从中受益良多⑥。除上述正规农业学校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之外,还有一些农业学校是专为农民开办的,称“半日学堂”、“农业讲习所”、“农业肄习会”等,类似今天的业余学校。如直隶无极县农会以寺庙“后面正房三间为半日学堂”⑦。湖北“当阳县龚绅宝琅,在该县创设蚕桑公社,置买田地,购办桑种,建造讲习所,招徒延师”。讲习所“将培饲之法编成俚言,使乡民周知”⑧。江西万载县在西门城外的西屏山寺,设立了农业肄习会,传授农业知识,以开通农智⑨。江西有的州县还专为农民设立“三余学堂”。1904年,江西农工商矿总局成立时,为了促进该省实业的发展,制定了开局应办章程十条,要求各村都要设立三余学堂。无论是农闲时,还是避雨休息时,皆可教农民识字,还可向其传授先进的垦牧方法,或者是将农学书籍编成浅说,向妇女儿童讲解。每村设一名村董,每个州县各设一名总董,管理三余学堂。另外,三余学堂的经费来自于迎神赛会或演出中的多余经费⑩。这章程对“三余学堂”的开办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永宁县饬令各乡识字老农设立三余学堂,然后将《农学报》和《农学丛书》中浅显易懂的内容摘出,向农民讲解演说,使人人都能获得新的农业知识。龙泉县也有类似做法。该县三余学堂设立后,各地乡绅纷纷来抄阅《农学报》和《农学丛书》○11。毋庸置疑,这样的基层农业学校对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大有裨益。

二、散发农书农报

散发农书农报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教育方式,有利于将近代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广大乡村。基层政府和农会或购买农书,或对《农学报》、《农学丛书》以及其它农书进行筛选,将一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摘录出来,用通俗语言编辑成农业科普材料,散发到乡下去,就近向农民传授。罗振玉所创办的《农学报》及其编辑的《农学丛书》,包含了大量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基层州县经常会将其中适合本地需要的农业知识筛选出来,然后编成宣传资料,发给当地农民。如进贤县只有十份《农学报》,且都为生员、童生所拥有。因其富有学识,待他们阅完后,可以将报中一些重要的农业内容向农民讲解。这对当地开风气是至关重要的○12。江西一些县令对摘录《农学报》,并将之散发于乡村也颇为重视。如宜春县素来种植苎麻,但因种植方法不当,苎麻业并不发达。于是,该县将《农学报》中相关知识摘取出来,散发给乡农,使其皆能知晓新的种植方法。萍乡县彭继昆县令命人将《农学报》和《农学丛书》中与种植、畜牧、制造相关的内容,摘录后编成通俗材料发给当地农民。莲花县不但购买了《农话》,派人到处宣讲,还摘录《农学丛书》进行演说。靖安县的山地适合种植桐、茶、松、杉等树。于是,郑应墀县令劝导农民,及时栽种,并摘录农学书报四处散发。这样的农业教育在当时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鄱阳县所种杂粮以番薯为主,最初因乡农不知使用化肥,经常歉收。后来该县摘录《农学报》中的相关知识散给乡民,使他们懂得了使用骨灰等含磷化肥,后来收成才比较好。此外,乡农从中不但学会了种苎麻的新方法,还学会了饲蚕、缫丝、制绵、拈线等各种技艺,日后可以获得更多收益○13。

因《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的内容不可能适合每个地区,所以各州县会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印农书农报,并广为散发,以弥补农民的知识缺陷。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将近代农业科技知识推广至更广大的区域。其中,江西各县的编印农书活动异常活跃。如崇义县原先对农务一直不甚讲求,以致荒地处处皆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农民知识水平,以振兴农业,该县从《农学丛书》中选择与该县土性相适宜的内容,编辑成《农学摘要》,印刷上千部,发给各乡,以做到家喻户晓。长宁县印刷了《农利四则》,分别发给各乡农民。该书内容囊括了种棉、种麻、种茶叶、种烟叶等各种方法。万载县设立农业肄习会后,会长辛观涛编著《种麻新法广义》一书,印刷1000份,分发各乡。新建县山地颇多,适合种竹。1904年,该县从翻译的日本竹谱中,选择简便易行的内容,摘录出来,要求乡农仿行。1905年,乐安县结合中西各法,编成《论说》一书。自六月起,着手开展演讲,以开启民智。1907年,玉山县重印100本《种植述要》,分发各乡,要各地按书试种。余干县编辑了《种植述要》,印刷1000份,传播各地。此外,该县励志学社的学生还编著了49篇《论说》,简明扼要,切实可行。为了便于农民接受,又将其编成俚语,散发给当地农民。1906年,士绅龙钟洢根据农事试验场的调查、研究和试验所得出的各种新理法,编成《土壤定量分析术》、《乙巳农事试验记》和《农艺分科试验报告书》3本农书,经核查后发往各地,乡农纷纷按书中所载方法种植,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逐渐推广○14。农报亦是宣传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如舒城县斌农学校的农教习和农师范生“采取中西农书、简要易行之法”,编成报纸,每月13日、28日出版。每份报纸约20余张纸,内容包括10类:务本、气候、肥料、耕种、果蔬、材木、蚕桑、牧养、食用、劝惩。报纸出版后发往各地农会,每会10册,每个肄业生1册。如果附近有购买报纸的,低价出售,只收取工本费○15。1911年,奉天农务总会创办了《农务白话报》,由基层农会分发到各乡,“其报资减半收取”○16。这样的优惠方式,增大了基层购买农报的数量,从而使更多的农民可以从中获取所需知识。

三、举办农事演说

清末,农民因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可能既无法步入新式农业学堂,也无力购买农书农报。在这种情况下,举办农事演说无疑是一种更加实际、见效更快的农业教育方式。这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传播和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奉天农务学堂建成以后,设立了“农事演说会”,“演说有关农事各种新理,提倡改良。凡农林、畜牧、蚕桑、园蔬、肥料、害虫以及农产制造、农业经济等类,以蕲广开农民普通知识”。附近农民踊跃聆听演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虽然中途出现过门庭冷落的情况,但毕竟为开启农智作出了些许贡献。正如劝业道所说,“为提倡各项实业,在南关地藏寺设立农事演说会场。每届星期派令农业专家宣讲有关农务者,以为改良预备。岁未能骤获实效,而听者云集,实已足资观感”○17。这种演说会,可以弥补农民因文化素质低而导致的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这是清末农业新知识传播和推广的一条有效途径。基层农会是举办农事演说活动的重要农务组织。农工商部1907年奏定的《农会简明章程》规定,在设立农务总会的省城“应设农业学堂一所,农事试验场一区,造就人才,分任地方农务”;在“分会分所地方应设农事半日学堂一区,农事演说会场一所,招集附近农民,授以农学大意,以开风气”○18。此令一出,基层农事演说活动便开展得如火如荼。如赵州无极县农会“以城北不入祀典佛寺为演说场”○19。

1909年,锡金农会举办开幕式,其中一项重要活动便是“演讲蚕务及农业”。演讲内容“切近利弊”,旁听乡农达300余人○20。四川巴县农务分会附设演说场,开品评会,咨询答复有关农业事宜○21。全椒西乡沙河坊“试办农务分会”,“按期召集本坊乡民,演讲改良种植”○22。鹤山县农务分会“设农事演说场,招集附近农民,授以农学大意,及东西洋最新发明之农学新理新法,得以唤起改良旧学之观念,振兴实业思想”○23。以现场生动而及时的演说方式来传播先进的农业知识,成效卓著,大大开启了农智。基层农会有时也会通过会员的亲身试种,然后再向农民宣讲其试种后所获得的农业科技知识。如黄仲弢太史和其弟叔颂太史邀集30余人,决议在瑞安设立农务支会。他们首先购买了三四十亩地,然后又托瑞安农会代购湖桑和外国物种,以备试种○24。通过试种美麦,农会会员了解到美麦既有优点,也存在缺点。会员孙荔轩在扬州试种美种,连年收获颇丰,并认识到稻麦属性之区别:“稻水谷,性阴,宜土卑湿;麦旱谷,性阳,宜土高燥,物性使然也。”为了获得美麦良种,农会会员动用了各种社会关系。孙荔轩写信给外国朋友,托其购买数磅美麦,发给乡农种植,以开风气。等到麦熟时,孙荔轩偕友前去观看,发现其与华麦迥然有别。“色浓茎高,穗长叶大,一望翘然独出,百步外即知为异种。”然而,最初试种时因方法不当,麦苗过稠,加上常遭雨水侵袭,所以收获很少。尽管如此,美麦的颗粒不仅肥大,而且色泽光洁。之后,孙又让农民再次试种美麦,结果发现美麦的成熟期比华麦要迟十天。通过试种之后,他们向农民宣讲一些全新的农业知识。如美麦穗粒比华麦大几倍,而且富含淀粉,且粉质洁白,而华麦则稍有逊色。但是,华麦在色泽上比美麦要亮,原因在于华麦所富含的蛋白质较多。此外,华麦的成熟期比美麦要短。就是说,华麦与美麦相比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各有各的长处。之所以美麦移植中国后成熟期变长,可能是因为美国的温度要高于中国。美棉也是如此。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可以将华麦与美麦杂交,这样美麦的成熟期便可缩短,蛋白质含量也可增多○25。通过成功试种美麦,农会会员向当地农民传授了近代植物学、育种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了解了中西农作物品种的差别及各自的优缺点。

四、结语

清末,由于西方农学的传入,加之“重农思潮”的兴起,人们对兴办新式农业教育愈来愈重视。如果说中高等农业学堂的创建,初步推动了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那么基层农业教育的开展,则促进了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进一步推广。基层的县令、士绅、农会、农事试验场等各种力量,为基层农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们的参与和支持下,兴办各类基层农业学校,散发农书农报,举办农事演说等一系列农业教育形式全面展开,使广大农民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为中国传统农业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奠定了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型的初步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经济水平落后,生活环境闭塞,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农业教育,必须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应该说,清末的基层农业教育模式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对西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从而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知识推广之路。当然,这一时期西方农业科技知识在基层的推广才刚刚开始,还未能完全改变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全貌。然而,这种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在基层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