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测及诊断
1中医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传统中医师诊断疾病通常使用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这种辩证论治的方法是我国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而检测技术则是引进于西方,尚若将西医师提供的报告单作为中医师诊断的依据,那么所得出的诊断结果就偏离了中医对疾病的了解,而且既然使用西医的诊断,那么中医师就不再是中医师了,因为检测是西医诊疗手段之一,进而导致诊断偏离了中医的本质。许多不知道其中原由的病患也说到:“我们之所以选择中医治疗就是不想去做这样那样的检查,如果中医也这样做,我们何必多此一举呢?”[1]但不可否认的是,临床检测结果的确可以帮助中医分析患者患病机理因。通常中医仅凭四诊法并不能认识到疾病发生的根源,四诊法虽然具备了中医整体性与宏观性的特点,但其为患者诊断得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模糊的框架,同时结果还带有中医师的不确定性以及主观性,使得疾病与本质的关系未能明确理清。基于上述这种情况,尚若可以利用西方检测技术,可以让中医师客观全面的掌握病患患病机理,然后对症下药,帮助病患尽早康复。比如常见的腰痛,临床诊断结果有肾结石、脊柱疾病等[2]。仅凭四诊法是否能够区分疾病的本质?如贫血,通常贫血的临床特征只有气短、面色苍白等,中医仅称其为“血虚”,然就贫血类型而言,就可分为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只通过望、闻、问、切是无法真正区别开的。而利用西方的检测技术不仅可以准确的了解病患的患病机理,还便于医师对症下药,使患者尽早得到康复。同时对于中医上的气虚、阳虚、阴虚以及身体器官功能状态如肝上火等情况,临床检测技术不仅可以使患者病因更加明确,还可以为中医师提供指导用药的依据。
2中医诊断现代化发展
纵观中医诊断的发展,早在50年前,中医就开始利用西方检测技术来为中医诊断提供患者患病机理的信息。因此可以说,现代检测技术是中医四诊法的补充和延伸。从运用检测技术的情况分析来看,检测技术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得以应用。一是检测技术为中医师提供患者病因信息。通常患者器官功能的改变或恢复,都需要西方检测技术去进一步证实,如肝功能异常者,其在经过一系列中医疗程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明显,在这个阶段中,肝中的蛋白质代谢、肝纤维化指标等明显变化为中医治疗的疗效提供确切证明[3]。又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西医师在治疗时,多让患者使用抗生剂,但效果并不明显。而中医在此方面的诊疗原则是活血化瘀以及清热解毒,效果显著,在这个时候,检测技术则可以为患者各项指标如血沉等进行检查,为中医诊疗效果提供确切依据。中西医本质是不同的,而且诊断方式也有所不同,但虽不同宗同源,其目的却高度一致的,那就是使患者尽早康复。
3临床医学检测技术和中医诊断的应用要求
中医如何利用检测技术来为其补充与延伸呢?检测技术虽然仅仅只能为中医的诊断提供患者病因的基本信息,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检测技术在中医中的应用效果。
3.1中医不能一贯遵从传统,将人体层次的掌握局限在机体整体上,中医也应当深入到骨髓中去,把观察的层次延伸到人体各器官中去。换言之,就是根据传统的由身体器官功能改变而对外表现的信息,进而找出身体器官活动,转变到由外向内观察,这是中医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这个由外向内观察的过程中,检测技术为其发展搭建了桥梁[4];
3.2中医诊断结果具有模糊性,其没有对定性定量的范围进行认定,这是中医发展的一道障碍,而现代检测技术则是铲除这道障碍的有力匕首。中医诊断既要延续传统的辨证论治,又要利用检测技术为中医诊疗结果提供明确的效果依据,只有这样,中医才能对自身内容进行完善与补充。
综上所述,中医有着自己理论指导与想法,在延续传统优势的同时,还需要的本身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尤其是对紧急诊疗而言,因中医的诊断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在应对急诊时无法发挥中医的作用。如在现代医学处理急诊情况时,需要医师熟练掌握肝的形态、盲肠的位置、胃的大小等各个器官的情况,而反观中医对器官的了解,还局限于内经。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传统的中医学是中国古代人民实践的伟大结晶,中医诊断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四诊法对病患进行诊疗,提出病因并对症下药,一些疾病西医治疗效果不好,而用中医治疗却能够得到很好的疗效。但中医却不能固守宗源,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加强,检测技术则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从检测技术的本质来看,其是为病患提供身体内患病器官的各项指标参数作为医师诊断的客观依据,某些感染病的诊疗甚至离不开检测技术。尚若中医在诊疗病患时,利用检测技术则可以尽早准确的找出病患的患病机理,进而尽早对病患病情加以控制,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5]。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则为中医的诊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使中医的诊疗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为病患的治疗赢取了更加宝贵的时间。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中医更加准确的诊断,还将中医推向了国际舞台。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