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规范化培训体验
1要对规培医师准确定位
新实施的规范化培训制度使得规培医师在毕业后处于“准工作状态”,根据学历不同接受不同时间的培训。在此期间,他们由原来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培训结束后,面临着考核和再次分配的问题。这对于学制本身就比其他学科长的医学生来说,意味着时间和经济等付出更多。且改革措施首次实施,无先例可循,规培医师中普遍存在焦虑、迷茫、不满不安、无归属感等负面情绪[2]。他们进入的培训基地一般均是毕业后向往的工作单位,但规培结束后可能仅有1/3~1/2的人能留院工作。因此规培期间,一方面他们有努力表现自己的心理,希望给科室各级医生留一个好印象;另一方面,未来不确定感,行业认同缺乏感困扰着他们,因此在规培过程中难免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作为带教教师,要准确把握这种心理。带教过程双方可以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心态相处,多给规培医师表现展示的机会,多给其和业内同行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把他们看做科室的一分子,增强其归属和认同感;做到“手放心不放”,在相应原则约束下让其自由发挥。对规培医师的带教不同于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理论知识零散,临床能力匮乏,需要从各方面全面指导;研究生已经决定以后的专业方向,指导具有倾向性,并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修生大多临床经验丰富,理论基础薄弱,需要通过授课、教学查房等形式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规培医师一般均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少量博士生。他们大多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且规培期间不断强化培训和考核,促使其快速成长。带教目的主要是“授人以渔”,给其原则方向性上的引导和点拨。
2临床指导注意形式和内容
规范化培训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规培医师按轮转计划在各科室开展临床工作。对于神经内科的规培医师来说,应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要求。要求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独立抢救急危重症,能解决部分疑难病例,并对实习生或进修生进行指导。带教时不仅要理论结合实践,更要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关注本学科热点前沿问题。在临床工作中鼓励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其解决问题。临床带教形式可以多样化,提高规培医师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让规培医师就某个热点专题进行小讲课;对某个疑难病例进行独立分析和讲解;带教教师跟随其医疗查房,之后指出其不足;鼓励他们和研究生、进修生开展学术辩论等。对在本学科轮转的其他专业的规培医师,除加强学习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识别和诊治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各学科间联系。譬如一个在本科轮转的心内科规培医师,讲授如何及时准确识别伴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是否并发脑栓塞,心梗支架术后并发脑梗的治疗要点等。对于内分泌科的规培医师,则注重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的关联,这是规培医师以后的专科执业生涯中更为实用和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3注意培养规培医师可持续发展能力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医学生涯要想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必须要培养研究型的医学人才。要有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研究精神、锐意进取的作风、开阔缜密的思维分析能力等[4]。带教规培医师,除不断提高其临床能力外,还要提高其科研和教学水平。掌握一门技术,发现感兴趣的方向,有助于其规培结束后的二次选择或进一步深造,有助于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医院为规培医师制定了很多政策,如设立“规范化培训医师科研基金”,以研究临床问题为主,带教教师应鼓励规培医师积极争取,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在本科室培训的3名医师均为硕士研究生,根据其在研究生期间的主攻方向,结合科室特色,为其量身订制了发展方向。如硕士期间研究肌电图的规培医师学习了神经肌肉活检技术,既有效利用了已掌握的神经电生理知识,将科室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推向深入,又突显了个人专业研究特色。学过影像学的规培医师走边缘学科的方向,研究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另1名规培医师选择了研究静脉溶栓治疗,经过不断积累和总结在该方面已经颇有心得。他们均觉行业接纳感增强,对规培结束后的再选择也自信了很多。
总之,带教教师不应把规培医师当做科室的免费劳动力,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指导规培医师规划医学执业生涯,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更好地完成规范化培训计划。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1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