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就业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2008—2011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四年制毕业生124人。研究材料:2008—2011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四年制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研究内容:2008—2011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①就业单位层次及留校情况;②就业地区分布;③就业流向特点。
二、就业现状
(一)就业单位层次及留校情况
4届毕业生到县级及以上的医疗单位占53.2%,就业于企业单位占29.8%,考研占13.7%。
(二)就业地区分布
毕业生在四川省88.7%;重庆市6.5%;广西、甘肃、山东、浙江、福建、江西分别为0.8%。泸州医学院2008—2011届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就业流向呈“三高一中”的特点:一次就业率高,达100%;就业单位层次居中,到县级及以上的医疗单位比例高(占53.2%),到企业单位的比例居第二(占29.8%)。考研占13.7%,而到区级医疗单位为0,这正符合同学们在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工资待遇、事业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的重要原因。就业地区在成渝两地比例高(川内就业的比例88.7%,重庆市6.5%),川外就业比例为4.8%(广西、甘肃、山东、浙江、福建、江西分别为0.8%),随生源地的扩大、同学择业观念的变化及川内就业压力的增大,到川外就业的比例可能有增高的趋势。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比例高(70.2%),说明同学在多年来的医学教育中树立了牢固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专业意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到企业发展、自主创业,这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和社会热点,这一比例比临床医学本科生从事非医专业的比例明显增高,说明这一专业的学生就业的领域比后者宽。
三、建议及对策
人才质量的高低,是关系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的关键。首先,在办学观念上由“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转向主动开发未来市场,培养出未来市场需要的超前人才”。这是从传统的被动适应市场到主动开发市场的飞跃。其次教学体制要改变在传统的专才教育模式下的专业老化、学科单一的弊端,进一步淡化专业差别,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业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构建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的修身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中间环节,是学校联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和窗口,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前途和声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重视就业意向,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将就业指导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始终,而不能看成是毕业生的一项应急性工作,要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学生为实现自己的就业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拟订职业方向,高年级围绕这一计划培养各种技能,提高基本素质并不断进行修订,毕业时注重就业政策和技巧,从而避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在具体就业指导中应加强示范引导,完善推荐机制,认真审定推荐材料,及时公布就业信息,介绍面试技巧,将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推向市场,并重视毕业生信息反馈与社会评价,学校要不断根据社会需要和要求,建立一套系统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制度,掌握大量的毕业生需求信息,培养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达到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满意以及“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就业目的[2]。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