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教育就业能力培训

2021-05-25 7631 管理毕业论文

一、工商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是研究营利性组织的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基于这个定义,工商管理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其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商管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1.销售性与成本敏感性。销售性与成本敏感性是商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能将自己的产品、服务或公司本身以一个好价格卖出,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无论是关系公司全局的战略管理,还是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都脱离不了这个主题。要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管理人员的销售性显得非常重要。销售性在企业内部可以表现为与上下级沟通中表达并努力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能力;在企业外部,销售性强的管理人员在与供应商、经销商或顾客打交道的过程中会自然地突出企业的亮点,向利益关系人宣传、销售公司的产品、品牌甚至企业文化。管理人员的成本敏感性在企业管理中体现于对经营成本与管理效率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与供应商讨价还价过程中的强势作风或耐心,或者表现在对生产流程、营销渠道或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管理人员的销售性与成本敏感性至关重要。

2.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管理人员的销售意识要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还需要其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书面和口头交流实现,在企业运营中,面对面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大都是沟通专家和演讲大师。他们善于倾听与分析,在洞察对方的观点与需求之后,用适当的语言或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案,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言语本身,声调的高低变化和体态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功沟通的关键在于交互性,即沟通一方既要敏锐地捕捉对方表达的要点,还要用一种对方乐意接受的方式将反馈传递给对方。沟通能力的强弱一方面为沟通者天生的敏感性特质所决定,但更大程度取决于其接受专门培训的强度以及实践经验的多寡。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意识到沟通技巧培训的重要性,加强了对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专门训练。现代企业的价值活动(研发、生产、营销等)大都以工作团队的形式进行,团队能实现成员素质与能力的互补,将成员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团队精神主要体现在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工作中的通力合作,在以项目管理为主要工作单元的企业(如管理咨询公司)里,团队精神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3.战略思维与权变意识。企业经营处在动态的环境中,市场、技术与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战略思考能力;他们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审核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并实施企业战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大多数管理人员来自基层,他们有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但缺乏组织、控制、激励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由于没有战略眼光,他们不能全面领会企业的战略意图,只能接受并被动执行上级的指令,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提出权变的解决方案。这是企业的一大软肋,也是工商管理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管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与权变意识,培养他们系统思考与应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工商管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结合现代企业对经理人的要求,我国当前工商管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置与内容方面的问题。目前大多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太多,选修课数量与课时较少,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而且,我国大专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严重的同质化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在课程内容方面,目前大部分管理教材是西方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在理论的编排与案例的设置上与国外版本区别很小。这些教材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经济与企业发展特点,其结果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工商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种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2.专业课教师素质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与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但我国目前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绝大部分教师的成长轨迹是本科→硕士→博士,即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毫无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缺乏基本的商业头脑与经营理念。反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商学院,大部分教师具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有些还是大型企业的管理咨询顾问,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批评性地学习某些管理理论,并激发学生创造知识的意识。我国一些大学的商学院在引进教学人员时,对获得管理经验再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后欲在大学就职的人存在偏见,以他们的知识结构不系统且社会交往复杂为由一概排斥,这是一种封闭而且偏激的做法,不利于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利于提升我国工商管理教育质量。

3.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目前工商管理教学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强调理论的记忆与理解,忽视理论的应用与创新,而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和情境模拟等方法在教学中很少被使用。以案例分析为例,这种被欧美商学院普遍使用的方法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个人智慧与团队意识的结合,案例分析的结果是解决企业某些实际问题的方案。反观我国的情况,虽然某些学院在教学中运用了案例分析,由于教师水平的限制,案例分析基本上变成了举例说明,与设计的宗旨尚有相当大的距离。目前在专业课程的考试形式上也存在形式单一、注重考查知识记忆的通病,笔试在专业课考试中依然占主导地位,口试、开卷等形式很少被使用,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工商管理教育改革思路

1.建立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今天,工商管理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学到“适用”的知识和技能,并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知识技能的配置。在教育质量的考核指标中,学生的就业率所占的权重应该最大。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原则决定了工商管理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模式,同时对教师的从业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全面地理解快速变化的外界环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思想理念,才有可能培养出具备就业能力的学生。

2.实现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都表明,在本科阶段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一专多能的管理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在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的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心理承受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双学位、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兴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一些相邻的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还可以按工商管理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

3.强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来看,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增加管理沟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志向、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一个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选课体系,避免以往“因人设课”现象,增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反映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我国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要充分考虑文化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4.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教学融入到教学中,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在课程考试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应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例如,口试比笔试能更有效地考核“管理沟通”的学习情况;对“小企业管理”的考核可以用学期作业———“项目企划书”而不是两小时的笔试来进行。

5.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工商管理学院应走出校园,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几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同时,还要加强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境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对学生的培养,要经常安排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作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对企业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针对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的问题,首先应考虑引进既有企业实践经验又接受过系统学历教育的人才;其次是发展商界与学院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不断通过实践提高他们对企业管理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素质。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