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育新农村创建途径
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服务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水平不高,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
近些年由于农业类专业招生不景气,在设置新专业的过程中,一些学校比较随意,既不考虑学校自身条件,也没能针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缺乏前期的充分论证和必要的准备,致使一些新开专业从一开始就在低标准上运转,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具备开设的条件。另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地方针对性不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较弱。同时,由于地方政府部门对学校专业设置的统筹和指导力度不够,更使专业设置门类繁多,交叉重叠现象普遍,专业设置缺乏地方特色和农村职业教育的个性。一些院校的农类专业实际上已濒临绝境,脱离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不具备为农服务的能力。
2.高素质教师流失严重,服务队伍的素质与结构不合理、服务的专业性不强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的地理与人文环境相对较差,教师的待遇与个人素质能力结合不紧,以及职业教育的地位未能提升到一定高度等多种原因,不少农村职业学校难以吸引、留住一些高水平的教师,导致教师队伍建设非常困难。具体表现在教师人数总量不足、专业课教师结构性缺乏的矛盾严重。在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所流失的教师中,相当部分是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较强动手能力和丰富实际经验的专业教师,还有一部分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文化课教师。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巨大损失,也成为服务的一大劣势。
二、中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的意义
1.中等农业教育是发展农业生产、壮大农村经济的需要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中心环节。当前,农业生产发展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非农产业的逐步扩大。从农村的实际看,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农业劳动力的比例不足1%,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而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率先转移了,剩下的劳动力素质很低。科技人才的缺乏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我国现有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有70%左右推广不了,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0%,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的关键在于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劳动力因素,因此,必须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
2.中等农业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
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民素质的低下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以及转移层次的提高。目前,我国约有农民工1.2亿人,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6%。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受过中职教育的仅占0.13%,没有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普遍缺乏劳动就业培训的农民工的技能素质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市场的素质要求相差更远。因此,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实属当务之急。
3.中等农业教育是改变农村风貌、实现民主化管理的需要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既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村民依靠自己的勤勉、自助与协作改变家乡的面貌。实现民主管理,倡导文明乡风,不仅需要农村基层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能够为群众谋健康、谋福利、谋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谐,也需要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增强其参与农村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来的新农村应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和谐统一,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目前,我国人口的60%生活在农村,农村居民素质低下,不仅影响生产发展和增加收入,而且也影响农村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建设。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法制意识与民主意识,是新农村文化发展、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