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德育教学研究
一、社会、学校、家庭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1、当今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而实际上隐藏巨大的诱惑,学生缺乏鉴别力的应对性,导致道德评价标准的异化,故意嘲弄、奚落某些规范的道德行为和标准,以示自已的独特个性和主体人格。
2、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依然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形式单一不够灵活,方法刻板不够生动,大话连篇;只注重资料台帐是否齐全,做表面文章,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不一致。有的教师还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事情,与已无关,从而使学校和班主任表现出对消极现象穷于应付和不能适从的状态,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各种变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3、劣迹家庭的毒害和家庭的失误及不良影响,导致子女的不良成长。(1)家庭过于溺爱,孩子以自我为中心。(2)家庭“大方”投资,孩子“小康”享受。(3)家庭教育粗暴,孩子心理逆反。(4)家庭父母离异,孩子当“野马”。
4、学生选择能力的误差和自身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部分学生以自己的兴趣、态度来认识事物,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冷漠与疏远,对“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诸如染黄发、剃光头、戴手饰,佩手机有一种特殊偏好,只好从个人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事物,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德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贯彻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的生命来自于实际运用,也就是说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多么精彩,学生学封了多少知识,而必须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评判。教师是用自己的心去爱抚学生的心,与学生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像个执法官,永远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将对学生树立美好品德和培养审美能力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中应该处处包含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自尊心、友谊感、责任感和美感和谐统一发展,成长为有健全个性的真善美活人,体育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1、强化组织纪律、规范日常行为、培养文明行为
体育课多以室外活动为主,通常我们体育教师在开学第一课,利用学习体育课堂常规的机会,对学生中留长发、戴手饰、着装过于时髦等不良行为,对阻碍学生运动。影响运动成绩或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展开讨论,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体育参与意识、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
在体育教学中,往往遇到难度大的教材,如单、双枉、跨栏、跳马等项目,此类教材本身就是锻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意志的过程。当一部分学生有逃避或存在胆怯不敢练习的时候,我们教师在这时不能采取批评法,而应鼓励、协助他们去完成练习,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时,教师应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让学生知道成功得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拼搏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认真负责的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材在首次练习中,还需要师生共同协助来完成,如跳马、单杠上的骑撑前回环,双杠的前滚翻等项目,教师必须强调具体的保护帮助要求,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认真负责的精神,要求保护的学生既能帮助练习者完成动作,同时又要防止练习者受伤,在此也强调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凡事都得认真,不得敷衍了事。
4、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与宽容胸怀
体育课中,离不开游戏和比赛,教师利用这特殊条件和要求,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与宽容胸怀。如:球类、接力项目的教学,教师要在讲授技术战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调全局观念,强调集体力量,互相配合。特别是在球类项目,往往有些队员只图个人出风头,造成战术上的不配合,或在球场上相互指责,埋怨,这时我们要及时给予纠正,并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对手的犯规动作,更不能采取报复手段,或对裁判的漏判与错判,在公正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5、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实事求是的品质
体育考试涉及到学生的成绩,评优等,教师应在考前、考后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公平竞争,反对弄虚作假教育。如:短跑考试,教师考前就须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实事求是,在规则上的要求———必须听枪声后才能起动,而不能“抢跑”,长跑考试中,不得出现代跑或漏程跑,对取得较好成绩或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并希望再接再厉争取更好成绩,对成绩差的学生及时给予勉励,让他们明白,只要不灰心,通过努力,成功就属于自己。由此看来,我们作为任课教师,一方面必须重视以教材为基础知识传授;另一方面必须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坚持“内因依据论”原理,把社会需要、历史责任、人类理想,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外因作用转化成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情感,从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达到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