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业节能降耗研究

2021-05-25 4183 冶金工业论文

1我国现阶段冶金节能技术概况

几十年来我国的冶金工业节能技术水平提高很快,重大的节能应用技术发展迅速,节能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显著的效果,特别在常规节能的推广和普及方面更是有了显著的提高。具体的节能技术包括:干熄焦(CDQ),在5年时间发电约4亿kwh;高炉炉顶压差发电技术(TRT)。目前,每年大约发电2.3亿kwh;由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和武汉钢铁设计院设计的TRT装置,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连铸技术发展飞速,连铸比翻了一番,增产975万t;冷烧结矿改造作为精料节能的重点得到发展和重视,鞍钢投入巨资完成冷烧结矿改造,为以后的炼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我国的冶金工业在节能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企业的自筹能力逐渐下降,企业自销钢材取得的效益将减少,企业的效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冶金业的还贷压力比较大,甚至已经到了负经营的局面,同时还要搞建设改造,自筹能力较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国家安排的专项节能资金大幅度减少,主管部门节能技改的积极性下降,手段有所减弱。为了增强我国冶金行业的竞争力,应该加大冶金工业节能降耗的力度。

2冶金工业用电的节能降耗的途径

2.1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大幅度节能

工业用电的原料主要是煤,冶金工业节能降耗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先进的技术节约用煤,发展连铸。以铸铁为例:调整化学成分,控制铸铁的Si/C比,以获得高强度低应力铸铁。实践证明,合使St/C比值在0.5~0.9,再加以适当的孕育和合金化,可获得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高强度灰铸铁。另外,调整Mn、Si含量,使锰含量比硅含量高0.2%~1.3%,可以得到高强度低应力铸铁。目前,我国的工厂大多无炉前快速测定C、Si含量的仪器,因而不能及时掌握碳、硅的波动及变化情况,致使铸件质量难以稳定,这是今后应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只能加大技术的含量,采用新工艺,才能占领市场。可以发展球墨铸铁新品种,采用新工艺,加强薄壁大断面铸态球墨铸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基本途径就是使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得到改良。该技术的核心是在铸造(熔炼)工艺中要保证RE/Sk=2~2.5。球化剂要选用Fe-Si-Mg-RE-Ca系材料,其中稀土元素(Ce、La、Pr)的加入并使之与硫保持一定比例是球化技术的关键。新技术的孕育的电炉双联熔炼,特别是冲天炉、炉外脱硫、电炉保温的工艺流程能提供优质的高温低硫原铁液。发展绿色集约化铸造,加大治理铸造过程对环境污染的力度,加强对铸造材料的再生和回用。同时,更新改造用电设备并推广无功就地补偿,以电动机为例把电容器直接并联在电动机的出线端子上,该电机所需的无功大部分由补偿电容器供给,电动机的有功部分仍由电源供给,这样既可减轻电源负担,提高电网输出功率,又能减少电能损耗。无功就地补偿容量可以根据以下经验公式确定:Q≤UΙ0式中:Q为无功补偿容量(kvar);U为电动机的额定电压(V);Ι0为电动机空载电流(A);无功就地补偿克服了集中补偿和分组补偿的缺点,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补偿方式。

2.2加强用电管理

用电管理工作的加强是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的重要环节。为了使有限的电力资源得到有利合理的使用,应该减少损耗,节约用电。供电部门可根据电力生产的计划和各个用电单位的生产任务而下达电力电量指标,企业应该规定的功率和电量使用电力。供电部门应该结合当地负荷结构的情况,做好每日,每月,每年的负荷调整工作,确保地区负荷平衡。此外,为了降低企业电能消耗,各企业和工厂应该加强产品用电的单耗管理,合理的制定用电单耗定额,以订单下达的生产单位作为考核的标准,以便做到有计划的用电,消除盲目性。配置各种计量仪表,为考核单耗定提供数字依据,结束企业用电“吃大锅饭”的局面。用电定额要分到车间、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从各环节杜绝用电浪费的现象。建立企业用电管理体系,分配专职的监督人员,负责记录、汇表、保管。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调动职工的接点分积极性。

2.3提高电机设备的经济运行水平

节电工作中不能忽视的方面就是要提高用电设备的经济运行水平。合理安排生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用电设备集中使用,尽力减少能量损失,合理安排工艺,避免重复加热而造成的电能浪费。提高变压器和电动机的运行水平,变压器要合理的分配负荷,提高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更换过大容量的变压器,减少变压器的空载运行时间和次数。电机经济运行的主要办法有:调换轻载运行的电动机;按电动机的负载大小采用降低运行,限制电动机空载运行时间,装设空载自动停车装置等等;提高功率因数加强设备和管线的维修,减少机器设备的机械损耗,可以减少弯头,消除实物,降低损失;加强照明管理,节约非生产用电,这些途径都可以有效的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