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感染途径管理

2021-05-25 17104 口腔科学论文

1口腔科感染的促发因素

1.1主观因素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2客观因素口腔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直接接触传播。正常人体口腔内含有大量的细菌,而口腔诊疗环境是污染环境,口腔科的很多技术操作都是创伤操作,因此,造成院内感染的几率很大。口腔科的器械种类多,使用的频率高,周转快,极易造成污染,消毒灭菌也难,加之机头的结构复杂,腔隙多,也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易导致口腔中的唾液、血液、微生物在机头的死角处繁殖,再次使用时喷出的水雾进入另一患者的口腔,会造成交叉感染。

2口腔科的消毒、灭菌原则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1)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2)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的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进行灭菌处理[1]。

(3)接触患者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进行消毒。

(4)凡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6)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患者应当更换一副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7)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8)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9)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当及时用流动水、酶洁液彻底清洗,其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使用机械清洗设备进行清洗,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应对口腔器械进行维护和保养,对牙科手机和特殊的口腔器械注入适量专用润滑剂,并检查器械的使用性能。根据采用的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牙科手机和耐湿热,需要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或者采用环氧乙烷等其他灭菌方法进行灭菌。对不耐湿热,能够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也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在器械使用前,应当用无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2]。

(10)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

(11)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室、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1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12)必须使用具有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13)口腔科医务人员常年暴露在高危的操作环境中,应坚持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并接种免疫疫苗。医务人员在操作中要有必要的屏障保护

3结论

消毒隔离灭菌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加强这方面工作的质量控制就成为院内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因此,严格规范口腔科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采用切实有效的消毒方法,减少外源性感染,切断潜在的口腔感染诱发因素,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