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构建路径

2021-05-25 10155 农业毕业论文

一、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的现实意义

1.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增长,我国经济已经处于转型期步入学习型社会,不仅在入职前需要接受高等农业教育,在工作中也需要不断的充电,更新换代知识体系,以适应当前社会激烈的国际竞争,现行的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农业教育的需求。以灵活的办学方式,以机动的上学时间,以各式各样的教学学位、学历、以及职业证书,以各种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更大的推广力度,来发展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统筹兼顾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

2.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福建省特殊的省情所决定的

由于福建与台湾的三缘关系,目前闽台农业合作领域已经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以及旅游休闲等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从单项引进合作向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业整体配套方面综合拓展。在福建农业利用台资项目中,种植业占29.9%,养殖业占18.3%,农产品加工业占47.7%,其他占4.1%。福建累计从台湾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栽培、养殖和加工先进实用技术800多项[1]。福建省发展外向型农业,跟紧国际市场,要求农业产品不断更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因地制宜,按照福建省本土特色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相应的高等农业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所有个人,个体自建和社会共建的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这要求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注重单体自建,同时也要注重在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的背景下城际联合的区域共建。其中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等6个沿海城市联合创建“闽东南精神文明带”,而山区城市三明、南平、龙岩则共同建设“闽西北精神文明走廊”,充分发挥先进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用横向联合推动城际合作促进整体的进步,高等农业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以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对高等农业人才的需求,统筹好各种关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的发展壮大高等农业教育事业,不仅关乎高等农业院校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迅速发展,突破狭隘的发展理念迅速崛起,也关乎到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这是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2]。

4.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

统筹各方关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是福建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必然之路,也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上。只有让农民及时学到各种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才能在社会中保持竞争力。然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使得只有更加灵活的办学模式,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更能体现量身定做特色的培养目标,显得尤其重要[3]。“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惯性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使农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注意事项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行渐变式改革

发展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立足福建省省情和福建省经济发展特点,以及福建省传统文化的特征,实事求是的看待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撇掉一些次要矛盾,找到主要矛盾,从最根本的地方入手解决问题;抛开事物纷繁的表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本质的地方着手;统筹好各方关系,兼顾相关者的利益,尽量不去损害相关者的利益,争取互利共赢。而一步到位的骤变式改革,会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骤变式变革也会破坏高等农业教育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的破坏性,而渐进式的改革会给社会一定的缓冲时间,使受到改革冲击的相关人员,能够有时间调整自己来适应新的环境。

2.坚持一贯的办学政策,积极为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提供条件

政策的一贯性有利于科研项目的成功,科学研究需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项目;政策的一贯性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高校习惯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理解培养方案更好的培养人才。改变一贯的办学政策会使学生因为政策的变更而心存困惑;政策的一贯性有利于最新科技知识和产品的推广,利于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顺应市场需求

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应顺应市场的需求,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检验,所以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是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为“三农”培养科技人才和提供科技成果是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目的,高等农业院校不能脱离现实环境的土壤,这是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在1998年扩招后的经验教训。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按照社会的迫切需要来研发最需要解决的科研课题,紧跟社会上的需求来推广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技术,是构建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路径必须遵循的。

三、构建适合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的探索

深化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展灵活多样的高等农业人才培养方式是推进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借鉴了国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在结合了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的特别优惠政策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对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提出了适合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现状的统筹兼顾的高等农业教育制度运行机制其内涵包括:

1.统筹政府与社会力量办学之间的关系,兼顾办学主体的利益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由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分管,遵循我国主体的办学模式,由政府出资,并接受政府管理,但是这种办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等农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应大力鼓励和支持政府和社会力量用多种合作方式一起办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发展高等农业教育,为福建省农业经济服务。统筹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可以是当地的大型企业集团独立办学,也可以是政府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校[4]。福建省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就是福建省天福集团出资2.5亿元创办的学校,学生培养实行“双师制”,毕业生在取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能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招生、专业教学、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就业推荐”相配套的教育模式。以天福集团在中国茶业界的龙头地位和企业发展规模,集团每年就能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学生的就业保障[5]。在鼓励多方办学的大政方针上,也必须注意保护好办学主体的利益。学校是个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那是公立学校的特点。私立学校启用职业管理团队对学校进行更科学合理的管理,以降低成本,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利益,但是学校的功能性,决定了即便私立学校也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办学,并不意味着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不得通过依法收取学杂费,开展社会服务等活动获得收益,关键是在于收益的分配和使用上,准许学校办学主体有一定的合法合理的回报。只有切实保障了办学主体的利益,充分调动地方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确保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行列中,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做出卓越贡献。

2.统筹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兼顾学生的积极参与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功能不仅在于传递文明、传播知识,也在于创造最新的知识。大学校园内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两条腿,只有并行不悖方能长久生存,两者关系可以有所偏颇,但绝对不能只行其一。教学与科研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特别是应用型的农业高等院校,教学能推动农业院校科研的发展,科研能促进农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6]。科研工作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支撑和引领教学。科研工作都在本学科的最前沿、最尖端的领域进行,及时了解学科研究动态,把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课题,有利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热爱,有利于传播最前沿的知识,有利于将最先进的方法论在教学中展示出来。而科研是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最为直接、迅速、有效的途径,能促进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能够推动高校科研的发展,现代科学发展迅速,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不断吸收本学科最新的知识,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如若不然培养的人才永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工作的开展,迫使教学人员不断跟进最新研究动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知识,为科研带来新的思路,所以教学能够推动高校科研的发展。科研和教学并重,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会有不同的重视程度,也是符合外国的高校发展经验的。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不仅给学生参与最高新科学研究活动的机会,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知识以适应科研活动。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中,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也能学会团队合作,服从上级指挥等一系列职场的知识,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统筹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兼顾学校办学自主积极性

在1998年大学生招生扩张后,高等农业院校也纷纷利用本校优势,扩大学校规模,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做大做强。高等农业院校依靠自己的师资优势,独特的学科特点招收学生,并建立学校能够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较少关注社会对高等农业教育应用型的人才的需求,造成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的脱节,使得大量大学生毕业后即面临失业的尴尬局面,学校学到的东西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用武之地,学校里极力推崇的优秀毕业生却在社会上屡屡碰壁。这样的尴尬局面是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候没有到社会上取证调查,制定好后没有依据当时形势及时调整培养计划,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学校要保持好自己的定位,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积极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以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能学到知识,也能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与高等农业人才用人单位的交流和合作,加强与其他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在竞合中多赢。

4.统筹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项目和企事业的高科技转化项目的关系,兼顾基础学科研究

每年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成果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很少,同时很多企业又被生产技术上一些难题所困住,使得企业的后续发展受到影响。统筹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项目与现实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使得高等院校和企业能够在同一目标上钻研,不仅有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也增强企业的科研研发能力,间接增强其竞争力。高等农业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些科研设施一起研发课题,减少企业置办实验器材的成本;而企业可以给高等院校提供一些现实科研难题,减少高等农业院校科研人员寻找科研课题的成本。有些基础学科的研究和理论性研究虽然在现实中转化生产力比较难,如数学学科,但是它是其他应用学科的基础学科,所以也不将这些研究完全摒弃。因为那些学科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研究方才能出成果,虽然进展缓慢,但是依然无法影响其重要性。这些基础学科和理论研究,应该得到学校及政府的科研资金支持。

5.统筹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型发展、研究型发展、创新型发展的统一,兼顾各校的优势

高等农业教育因历史的、政策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院校之间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同一层次的院校水平也存在差别,在全省范围内统筹高等农业教育布局,合理规划各高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目标、培养人才目标。依据各高校的特点,结合高校自己的办学主张,制定合理的办学模式,来确定该高等农业院校是应该按综合型、研究型或创新型高等院校发展,如福建林学院与福建农学院合并为福建农林大学后开始依据多学科的特点发展综合型高等农业教育。高等农业院校也可以通过高校间合并,拆分重组等方式实现迅速扩大的目标,然而目前的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合并并更名为综合型院校后,往往为了脱掉“农、林”字样,并未能将农科类专业发展的更好,这样违背于合并前的初衷。兼顾各校优势,统筹发展不同类型的高等农业院校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高等农业教育,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三农。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构建,需统筹好五对关系,兼顾相关者的利益,有利于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发展。统筹兼顾的高等农业教育制度运行机制不仅顺应当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大力发展高等农业教育,而其也会适时的调整办学模式,以适应当时的人才需求。在当前形势下的高等农业教育,不再存在一刀切这样的发展模式可以提供给各地复制发展。随着高等农业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办学主体也随着多样化而建立各种各样的办学模式来满足当代人对高等农业教育的个性化需要,统筹兼顾高等农业教育制度运行机制的实际效果也需要在现实中得到检验。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