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有机农业发展建议
1汉中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1.1自然条件优越
汉中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地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带,有一个优于其它同纬度地区的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是我省水、热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是南北气候分界线。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全省之首;平均气温12-14℃,无霜期211-254d;年降雨量700-1800mm,大部分地区在800mm以上,平均降雨量871.8mm;日照1300-1800h,大部分地区1600h以上;≥0℃的活动积温均在5000℃以上,≥10℃活动积温平坝4480℃、丘陵低山4200℃左右,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汉中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达332d左右,优良率近90%;大气环境质量全年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汉中市水资源总量为219.75亿m3,本市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有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528条,流域面积1.96万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72.2%,人均占有自产径流4203m3,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值的2.74倍、1.55倍;全市有三大工程灌区体系,共有大、中、小型水库336座,总库容达3.64亿m3,农灌机井4578眼。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3.04万hm2。汉中是个农业市,工业发展相对薄弱,环境污染少,江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全市共有耕地资源29.9万hm2,常用耕地面积20.1万hm2。土壤属富铝质土区域黄棕壤带,pH值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1.5%-3.5%,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性好。2003年,农业部农业环境监测站(西安)对汉中市水稻主产县区32个基地的空气、水质和土壤进行检测,全部符合国颁农业行业标准(NY∕T391-2000标准)绿色产业基地环境要求。
1.2传统耕作模式适宜发展有机农业
汉中农民主要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自然资源未受破坏,农药、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使用较少,汉中生物品种繁多,且绝大多数动植物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很多农副产品可以通过有机转换成为有机食品,呈现出自然生态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农民具有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的良好习惯,有利用手工简易农具锄草和采用物理、机械、生态技术防治病虫的丰富经验。
1.3实施环境保护工程
汉中政府下大力气,采取积极态度狠抓污染源治理,依法关闭水污染企业,有效制止了污染排放。对污染企业进行了废水、废气排放治理,削减COD排放量。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拒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落户汉中,禁止在汉江沿岸新设排污口,确保汉江出境水质达标。大力实施生态治理工程,不断改进生态环境。自2006年至今,汉中市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汉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对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工作;建成佛坪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等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114.7km2;建成15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保护面积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2.77%,使朱鹮、大熊猫等珍稀动物野生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完成退耕还林13.93万hm2,实施天然林管护152.87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25km2。建成生态示范镇41个,生态示范村36个。一大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废物处理中心等环保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实施了“洁净工程”和“安静工程”,使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1.4龙头企业强势发展
近年来,汉中市根据中央、省有关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龙头企业解决生产及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引导企业不断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识和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大了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市政府自2004年起,每年拿出30万元(2008、2009两年为20万元)用于“三品”认证补贴。截止目前,已对95家获得“三品”认证的企业(基地)给予了补助,共落实补贴资金160万元。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1家,其中省级认定的龙头企业25家,国家级认定1家。以建兴农业、春光油脂、成祥米业、定军米业、双亚农业、春雨公司等部、省、市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粮油产品,以午子绿茶、东裕茶业、云山茶业、定军茶业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汉中仙毫”茶叶产品,多次获得国际性大奖和部、省优质产品称号。生猪产业由于北京顺鑫、四川长林等知名企业的强力带动,汉中猪肉近年来一直供不应求,目前已占领北京、香港、东北等市场,并出口俄罗斯等东欧国家。这些重点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在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快汉中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汉中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按照市政府绿色种养业发展规划,以省市重点龙头企业为载体,订单农业为纽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种养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截止2009年底,全市有54家企业、68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基地面积达5.9万hm2,产品35.7万t,其中茶叶基地0.54万hm2,35个产品2121t;水果基地0.54万hm2,67710t;蔬菜基地0.74万hm2,245842t;水稻0.67万hm2,35250t;植物油类2.04万hm2,700t;植物淀粉类1.74万hm2,5493t;蜂蜜1.0万hm2,60t;认证食用菌26175架,203.6t;认证乌鸡16.5万只,乌鸡蛋160万枚;认证生猪11150头。2009年,农业部在我市共抽检茶叶、蔬菜、柑橘、猪肉等农产品30个样品,达标率96.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1积极编制了有机食品基地规划
2006年市县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制了有机食品基地规划。其中:洋县邀请山仑、李佩成等四位院士以及省发改委等四部门制定的《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该规划已经省政府原则同意,并以陕发改农经[2007]1125号文件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局、林业厅、农业厅四部门联合发文。计划用1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基本建成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省级或国家级有机食品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2.2广泛宣传有机食品生产
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辟了有机食品知识专栏,各县区分类组建专家技术组和宣讲队分片巡回到各乡镇开展宣讲、培训,印发《有机食品知识读本》、《有机食品标准化操作技术规范》等科普资料。同时,每年利用科技之春,科技三下乡等活动进行宣传培训,广大群众对有机食品有了基本认识,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2.3主动拓展市场销售
企业在政府的牵头下,多次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联系洽谈有机农产品销售问题。其中:洋县申请注册了7大类95组125种农产品“朱鹮”牌商标,制定出台了使用和管理办法,按照统一产品、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经销的原则,集中对外促销,积极参与国内会展、洽谈,五彩米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特种稻米金奖,早熟梨被评为全国优质梨果,黄金梨、葡萄获得奥运推荐果品,打响了朱鹮品牌,;城固汉中泛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进口三套自动分级选果、清洗、消毒、打蜡、抛光、烘干、包装生产线,日产200多t。经过商品化处理,柑桔提高了档次,身价倍增,远销北京、哈尔滨、大连、西安等20多个大城市,2003年产品开始出口俄罗斯、韩国和新加坡。
2.4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向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转化,汉中市制定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贴息贷款、项目支持、奖励补助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设立有机原粮生产基地,建兴、春光、春雨、泛亚等企业迅速崛起,四年里已有25户企业新增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一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汉中有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汉中市发展有机农业虽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受历史、自然、经费、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目前,有机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困难和问题:
3.1起步晚,竞争力弱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认可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抢占有机市场,纷纷制定一些有利于本国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规定和规则,从而加剧了有机农业的竞争。相比之下,汉中有机农业起步较晚,有机农产品的品种单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知名品牌少,品牌竞争优势不强,龙头企业辐射面积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阻碍了汉中的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3.2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及关联技术
目前,有机种植户整体上对发展有机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识不强,过分依赖于政府的产业扶持。缺乏有机农业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缺少有机食品方面的知识;缺乏有机肥料制作、病虫害防治、轮作等相关知识的指导和培训;生产基地缺少有机种植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缺少提高有机农产品商品化率的加工技术;有机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缺乏,还有待探索,病虫害防治困难,减产比例较大;缺少适宜有机种植的优良品种,轮作困难。同时,全市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弱等也阻碍了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3.3土地流转不规范与规模经营的矛盾凸现
目前,汉中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还不足,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土地流转还没有好的引导机制,务工农户通常是将土地无偿送给或廉租给亲戚、好友或邻居耕种,甚至撂荒。农户无法对土地进行长远的规划种植,使土地出现非规模化的分散经营,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难度大,产出率低。
3.4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通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措施,全市农村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但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总量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农村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水利设施失修老化和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薄弱等不利因素。同时,汉中市农产品品种多、批量多少不一,农业工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市场份额极低,农业、农产品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3.5有机农业产品市场不健全
有机农业产品的标准虽然先行,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不到位,有机农产品市场不健全。目前,有机和无机农产品混合经营,鱼目混珠,检测手段不普及,检测成本大,消费者信心不足。同时,汉中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大多为摊式经营、档次低,导致农产品的价值严重缩水,制约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4今后发展有机农业对策
4.1加大政策性引导与政府支持力度
近年来,虽然汉中市政府在生态示范区及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与发展上投人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政府的经济支持力度还很有限,因此我市的有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都很低。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相比,有机食品的生产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更高,其投人的劳动力、技术、认证、营销成本也比一般食品要高得多,而且在当前的条件下我市农民尚不能自发地生产有机食品。为此,在我市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政府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绿箱”支持政策,采取一定的政策性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有机农业的发展,培育农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4.2科学制定有机农业的发展规划,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
汉中发展有机农业,要根据区位优势、生态条件、资源优势,科学制定有机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抓好区域规划。优先在生态农业区、优质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基础上规划发展有机农业。在水源、环境、土地等条件基本符合有机农业发展的区域实行一次规划,分年分层次转换,对经过认证的基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合理处理好基地与农户利益关系,保护、调动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抓好有机农产品开发规划。根据市场取向,坚持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合理确定优势产业项目,实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农产品;三是抓好机制创新。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有机食品,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参与有机食品市场建设,培育重点出口企业,促进有机食品出口创汇;四是建立并完善有机农业质量控制监督体系。
4.3加快建设有机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保障体系
有机农业在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应尽快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建立科技支撑平台,完善有机农业科技体系;同时,建立起集植保、土肥、气象、育种、耕作、灌溉、管理、经营、财会、信息电子化等一体的有机农业现代生产综合管理技术,广泛树立技术联结与支持,推进有机农业进程,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4.4拓宽营销渠道,积极开发国内外市场
我市有机食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开发潜力十分巨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污染问题的普遍关注,人们购买有机食品的意识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城市,对有机食品更加青睐。因此我们要不断拓宽营销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现阶段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存在的问题,在保证有机食品质量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市场急需的有机食品种类,提高我市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0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