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课程在工作中的应用
一、引言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严重冲突,用新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势在必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式最早起源于德国,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方法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是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界推崇的课程开发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课程改革所运用的工具之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所谓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里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在职业教育中,它是分析复杂工作系统的一个结构化工具。每个职业(专业)都具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以及组织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模式,是将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中,通过对所完成工作任务分析、讨论,明确它涉及的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围绕一个真实工作任务活动,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找出解决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实施任务;最后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实施完成对所学知识重构。以工作中发生的真实工作任务为中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下展开活动,从而掌握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带动知识和技能共同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是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工作或工作过程与职业教育的密切相关性,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即课程开发的所有环节都要以工作过程为核心和基础。上海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马树超在谈论到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发展趋势时说:作为新型的综合性课程的信息载体,以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模式,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和谐和切实有效的教育。实际上,在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关注到课程和工作过程的密切相关性。但由于理论研究、客观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职业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局部的、零散而缺乏发展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甚至产生了一些片面的顾此失彼的结果。本文结合《基础会计》课程简要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二、工作过程基础会计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基础会计》是一门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和实际操作能力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岗前训练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和从事财务会计业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具备会计业务基本操作技能、经济业务全盘账务处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综合素质。《基础会计》一般开设于第一学期,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在初学者眼里,纯粹的会计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去推理实际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方式,他们更想去感受实际会计工作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思路,按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地位。采用以会计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融“教学做”及“岗证课”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遵循“确定职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一逻辑主线。具体设计思路是,在相关行业企业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下,以会计岗位群为依据,进行会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设置工作项目,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课程教学模块。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及职业岗位适应能力。通过过程性考核保障项目训练的质量,从而体现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实施
(1)重构课程内容,确定工作任务。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一般都按账务处理程序构建内容体系,以理论概述为起点,由概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八个部分组成,是典型的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和抽象思维的逻辑结构,既没有反映工作过程,也没有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掌握各岗位会计的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为了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基础会计》课程摈弃了传统学课体系的理论构架,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进行市场、行业需求调研,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了出纳、制单、记账、稽核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在此基础上,围绕会计工作过程,按照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记账凭证到会计账簿,从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确定了9个“工作任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按照分解的任务模块,分析所需的特定知识、技能,进一步设定学习情境,从而对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以工作岗位为逻辑起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将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融合为一体,更符合初学者的认知规律。
(2)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工作任务。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上,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是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而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经济业务是用各种单证、票据、账簿记载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书本知识严重脱离了实际,学生缺少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与实际会计工作技能。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思想落实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知识为本位的“灌输式”单向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工作任务的实施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境导入,提出工作任务;第二阶段是学生探究尝试,发现问题;第三阶段是交流讨论;第四个阶段是学生操作实践、巩固提高。教师可以以一套模拟企业的账务资料为背景,采用真实的账证材料,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步骤和内容完成从建账到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凭证汇总并据此登记总账到期末调账、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及证表装订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任务。教师确定工作任务以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工作任务,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看看其它同学是如何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开阔思维,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学生在得到启发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欲望,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掌握知识。通过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动手进行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工作任务。通过这样一个引→试→做→看→创新的过程,学习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各会计岗位项目的训练、操作和一个完整工作项目的实施,加强对会计核算规程和方法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处理问题及动手操作技能,缩小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单科性的课程学习转向学习与每一个工作过程相关的课程内容,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融合。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运用其他先进的职教方法,如情境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等,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的是隐性能力,评价的指向是过程性知识。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期末突击并一次考试定终身带来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不扎实的弊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化考核体系,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实现以知识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主转向以实践考核为主,以结果考核为主转向以过程考核为主。建立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考核体系。校内考核主要包括三部分: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从出勤率、课堂表现、学生遵守纪律以及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进行鉴定;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40%)的形式主要以任务的方式出现,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两种形式,从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等方面鉴定;期末考核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内容(占总成绩的40%),设置综合理论知识、综合实训考核,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统一。企业实践考核主要从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最终将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鉴定。在考核中增加实务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4)岗、证、课融合。为了适应新形势,构建“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即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以提升就业质量。具体体现在:一是以岗定课。在《基础会计》课程工作任务确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考虑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二是以证定课。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课程教学与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无缝衔接。目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等。这些考试中都会涉及《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因此,要参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确定和实施工作任务,使学生能达到职业资格考试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且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衔接,强调“工作过程完整”,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现教学与上岗零距离。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实施的教学效果
(1)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每项工作任务都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容易进入职业角色。通过完成体现会计工作过程的任务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种课程组织模式实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征。
(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基于工作过程是以项目任务为主导,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有了一个具体任务目标,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就会围绕工作任务去探求理解相应的知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通过合作互助完成项目任务易产生成功感,使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学生边学边做,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通过分小组互相讨论、学习、评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实施的思考
(一)教学管理全员观念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从高职学院的高层管理者开始,到专职教师到学生,彻底的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思维和管理模式,为课程开发和由课程实施带来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保障其顺利进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的一次颠覆。改革越彻底,就意味着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改革是否彻底的关键在于领导是否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前瞻的思路。若领导不重视,课程开发人员的决心也会动摇。改革需要政策、资金作保证,更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要求将工作岗位的实际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教和学的全过程都必须置于具体工作活动的真实场景之中,实现课堂与职业环境的融合。因此,必须加强模拟实训场所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1)加强校内实训室软件及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基础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财务软件等实验功能,提高软件使用率;其次,建立沙盘模拟对抗实训中心,拓展校内实训平台和功能。
(2)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除了加强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深化合作程度,扩大合作范围外,还要继续开拓新的校外实习基地。关键是要切实使实训落到实处,不能仅流于形式,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其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作用。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会计岗位,听取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流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感性认识。在集中实习阶段,可以分批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短期见习,依托校外会计代理记账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将理论付诸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编写项目化教材和实训教材传统的课程教材编写是以学科体系的知识为线索铺排的,如果仍然继续使用传统的教材,不仅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课堂实际教学与课本理论知识的混乱。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模式,采用项目化编写形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工学结合教材和实训教材。按照企业会计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典型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将基础会计课程知识项目化,按照项目来整合课程内容。如《基础会计》的项目线索是:凭证———账簿———报表,在项目当中就要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等知识链接,把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也能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会计工作岗位要求把知识学习、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综合考虑,使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适应教学的需要,实现有效教学。此外,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离不开真实的会计资料,一方面教师要进行实物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另一方面学生一定要在真实的会计场景下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准备各类教具,如原始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除了各种类型的资料样本齐全,还需准备一定的空白凭证、账簿和报表,如收据、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差旅费报销单、支票、收料单、领料单等;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通过展示和使用真实会计资料,按操作流程进行练习实操,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更体现开放性及互动性。
(四)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就对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做好转换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体,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者,而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中,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将“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
(2)提高实践操作水平。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通过角色体验了解并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训练,从单纯的老师变成一个“会计”,真正提高实践操作水平以及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3)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教师要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整体教学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不再仅仅是课堂,更多的是在课前的准备工作,课中的组织、控制、调节学生的学习进度,课后的总结归纳。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多途径多方式提升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下的授课能力,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培养。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