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SWOT发展对策

2021-05-25 12912 休闲农业论文

1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国内发展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早的省份之一,至今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湖南休闲农业发展之初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形式。经过多年发展,湖南省休闲农业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至今已初具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据统计,湖南省有休闲农业企业近4000个,省休闲农业协会评定的星级休闲农业企业近100家,直接从业人员10余万人,年接待休闲者逾30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过30亿元。其中长株潭经济发展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366家,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89家;环洞庭湖区1488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309家;湘中南区556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203家;湘西山区159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58家。休闲农业俨然成为了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崭新的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3]。

2湖南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Strengths)

2.1.1乡村景观资源丰富,农耕文化悠久湖南省乡村田园景观丰富多彩。拥有张家界、南岳衡山、崀山等风景名胜区,还有洞庭湖区、水府庙旅游区、东江湖旅游区、南山牧场等旅游景区,而这些地区基本上都处于乡村的包围中,休闲农业发展较好。另外,湖南拥有众多民族风味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村落、山寨、民居群落,充满着乡村田园情趣。如岳阳张谷英古村落、湘西凤凰古镇、永顺王村等,都具有浓郁民俗特色和较强吸引力。同时,湖南也是历史人文及红色旅游资源大省,曾国藩、谭嗣同、左宗棠、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齐白石、沈从文、黄永玉等名人故里以及炎帝陵、茶陵老革命区、雷锋纪念馆、岳麓书院等都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乡村风采[4]。湖南农业历史悠久,乡村农耕文化丰富。环洞庭湖的大水面养殖和捕捞,粮、棉、桑、麻种植,以及农业机械化操作等,均体现了鱼米之乡的现代农业色彩;湘西、湘南、湘东的山地立体农业,以及筒车吸水、石碾加工粮食等传统农业文化景观,展示了山乡的古、土、特、真、野风情;湘中河谷平原和丘陵盆地,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精耕细作农业,使人感受到人类改造自然并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魅力。湖南各地乡村舞龙、舞狮和少数民族舞蹈中的土家摆手舞、侗族芦笙舞、瑶族鼓舞以及民族美术工艺中的土锦、侗锦、苗家刺绣和蜡染,瑶族银饰加工等,无不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5-7]。

2.1.2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湖南位于我国江南腹地,长江中游地区,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是联系我国中部与东南沿海全方位开放地区的前沿,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地位。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铁路方面,京广、枝柳铁路和武广高铁纵贯南北,浙赣—湘黔铁路横跨东西,拟建的洛湛、贵福、渝湘、万石等铁路线,以及沪昆高铁形成纵贯和横穿省境的湖南网格状铁路交通。公路方面,“G106”、“G107”、“G319”等多条国道贯穿湖南全境,省道、县道公路更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2000km,目前,湖南省14个市州已实现高速公路对接,以长沙为中心的4h经济圈已经形成,湖南已全面驶入高速时代。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县乡公路改造,加快了湖南省乡村公路建设,形成了通畅的乡村公路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美好愿景。水路方面,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为骨干,形成湖南水运交通网,其中城陵矶外贸港口可通洋达海。空运方面,目前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已开通10多条直达港、澳、台以及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欧洲等地的定期和包机航线,张家界机场、常德机场也可直航全国各大城市。湖南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保障了客源输送。

2.1.3可观的潜在客源市场(1)省内客源: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人口为6568.37万人,城镇人口30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5%,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084.10元。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城镇人口为753.7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7%。与此同时,衡阳、岳阳、常德的城镇化率也以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15年,湖南城镇化水平有望超过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达到24000元和8200元。由此可见,湖南省内的客源市场增长潜力很大。(2)外省客源:湖南南面有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同时港澳游客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北面有以武汉为核心的华中城市群,这一南一北的两个城市群是目前湖南省休闲农业的主要外省客源市场。今后,随着京广高铁、沪昆高铁的建成,以京、津为中心的华北客源市场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客源市场也将成为湖南不可低估的潜在客源市场。

2.1.4民间资本投入积极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如乡镇企业家、工矿企业主、房地产开发商等,正在积极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转而开发休闲农业。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民间资本已成为休闲农业投资主体。目前,长沙县、望城县民间投资休闲农业资本均超过1亿元以上。长沙近郊投资上千万的休闲农业项目达10家以上,如岳麓区的金星生态园、望城县的千龙湖度假村、长沙县的和风休闲山庄等。可见,民间资本的积极投入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3,8]。

2.2劣势分析(Weaknesses)

2.2.1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服务水平低

目前,湖南省休闲农业还存在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如园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条件差,档次不高;宽带网络、水电供应时断时续;园区卫生状况不佳等。且大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是当地的村民,其知识层次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缺乏服务意识,随意性较强,接待水平低[7]。

2.2.2休闲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单一

目前,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大多数是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资金投入有限,内容比较单一,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在我国台湾,休闲农业已实现规模化经营,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山坡地设置农业经营体验型休闲农场的面积标准定为0.5hm2,非山坡地设置综合型休闲农场的面积标准定为1hm2,且休闲农庄特色鲜明,充分运用资源优势及多变的设计手法,表现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经济带动效应明显。因此,湖南省休闲农业应向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产业链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3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2.3.1“中部崛起战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实施

“中部崛起战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湖南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国家和湖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部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基地,加快农村综合配套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大流通体系等[9],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有利于湖南休闲农业的发展。“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发展新路,而休闲农业正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

2.3.2湖南省“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创建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环发[2002]101号)、《关于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的通知》(环发[2006]192号)、湖南省环保局《关于开展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湘环发[2004]49号)以及《关于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的通知》(湘环发[2008]82号)的通知要求,湖南省正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创建活动,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共设施完善程度、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空气质量环境等有助于改善民生和农村环境的指标纳入到此次活动的考核范围。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镇、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有效促进湖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

2.4威胁分析(Threats)

2.4.1缺乏整体规划,低水平盲目发展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既没有认真进行规划论证和项目调研,又没有突出自己的品牌特色,造成了同一地区内休闲农业项目建设重复,各项目经营内容相似,效益低下。另外,一些地方的休闲农业本来具有的原生态特色,在开发的过程中因重洋轻土而导致当地的村落风貌失范,农村自然形貌及人文环境的原创性受到严重的破坏,致使客源下降,经济效益滑坡,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4.2文化内涵不深,缺乏品牌竞争力

目前,湖南省内大部分休闲农业企业并没有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不主动求变创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不注重将已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融入到企业产品中去,造成了企业经营主题不鲜明,产品缺乏特色。另外,很多休闲农业企业也不重视品牌建设的长线投入,没有树立现代的品牌意识,导致企业形象模糊,缺乏品牌竞争力[10]。

3湖南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政府引导

充分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是贯彻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一化三基”战略、推动富民强省的具体实践。要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应大力扶持和引导,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实施意见》,重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农家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积极争取吸引投资者前来考察并投资兴业,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11]。

3.2科学规划,优化布局

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本地区区位交通条件、资源优势、客源市场优势及周边配套设施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12-13],突出特色。二是在开发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的保护,注重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避免民间习俗为迎合游客的需要而被不正当的商品化、庸俗化。三是在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应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密切结合起来,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中来,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推进,避免各地一哄而上,低水平盲目发展。

3.3提高经营水平,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提高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水平,首先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游客接待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并引导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和县乡村各级管理者更新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鼓励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加强对休闲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其次要充实休闲项目的内容,提高休闲农业的吸引力,适应市场需求。在休闲项目的内容安排上,既要根据农业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搞好农业项目本身的品种搭配和种养结合,使之具有科学性、立体性、生态性、常年性和艺术性,同时,又要根据游客的吃、住、行、玩、购等多种需求,搞好食宿服务项目和游乐设施的设计,使之具有综合性、配套性。另外,还要在空间上对这些项目进行合理的布局,使之既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又要方便游客的游玩[14]。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要搞好项目区的交通、客房、餐厅、停车场、娱乐室、健身房、洗手间等公共及配套设施,保障项目区内供水、供电、通讯、宽带网络畅通,以及园区环境治理和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注重饮食卫生、严格安全措施等,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安全卫生、健康发展[15]。

3.4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加强市场推广

休闲农业企业要想体现自身特色,打造专属品牌,就要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并将这种资源充分融入到所开发的休闲农业产品中去。不断深化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的品质与品位,树立现代的品牌意识,重视企业品牌的长线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为了争夺客源市场,加强休闲农业品牌效应,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宣传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同时,也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利用各种节假日,结合周边的旅游景点、景区,组织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并举办一系列促销活动来吸引游客,以提高休闲农业项目的知名度[16]。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