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古今结合教学模式

2021-05-25 2233 古代文学论文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古今结合有着很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古代文学是古代人生活的反映,是历史的镜子。而有时现实与历史是多么的相似,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说明,历史与现实是相联系的,是不能隔断的,这为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古今结合提供了一个契机。注重古代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就会把古代诗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讲得生动,僵死的东西变成了有用的、活生生的东西,学生乐于接受。如果让思维局限在所讲授的诗文中,就事论事,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成了一潭死水。学生们会认为,教师所讲的东西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与现实距离遥远,没有任何用处,学不学无所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古今结合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积极因素。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与贯穿,讲授的内容更加新颖,会使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就学生的素质而言,古代文学课的古今结合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现代大学生历史知识匮乏,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经验与阅历更加欠缺。他们需要补充历史知识,更需要积累社会经验、增长生活阅历,以便于他们踏入社会后更加顺利地适应社会,健康成长与发展。如果将古代文学中所反映的历史情形、世态人情、道德修养、处世方法等,与当今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就会成为人生的财富。所以,了解历史与了解现实同等重要。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1]可见古与今,均不可偏废。况且,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非常需要知识广博的人才,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能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知识面的拓宽,也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古代文学课中古今结合的最关键的一步,是寻找古与今的切入点。如果古与今找不到对应切入点,也即寻找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似相同之处,也就无法进行结合。如杜甫的《写怀》诗中有句“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2],这句诗是杜甫对当时贫富悬殊与不均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的看法。我们不但要了解唐代社会贫富悬殊给社会稳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更要了解当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给社会造成的不安定因素,比如仇富、仇官心理,通过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等等。贫富不均所造成的结果,古今都是一样的。这种古今结合的切入点,就是贫富不均在古代和当今社会起到了哪些相似、相同或不同的作用。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博古”,更要“通今”,既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也要关心当今社会,了解当今社会,深入调查,注重体验,观察现实,分析问题。如此,才能在古今之间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把课讲活,讲深,讲透。

我们了解了古代文学教学中古今结合的必要性与切入点后,还要了解课堂讲授时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采取何种方式去实现古与今、历史与现实的沟通、联系与对话呢?在这里,笔者初步设计三种方式。

1.课堂讨论。在讲授古诗文时,教师最好不要搞“一言堂”。如果一节课下来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往往效果不好,造成“言者谆谆,听者邈邈”的情形,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想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营造一个有序的、热烈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这就少不了课堂讨论的环节。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和对话。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可选取一两个切入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在讲授屈原的《橘颂》时,分析了屈原“独立不迁”、“坚守不移”、“特立独行”等品格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对于屈原所标榜且实行的这种品格,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是完全继承、批判继承,还是反其道而行之?还可结合《楚辞》中的其他篇章,总结分析屈原的品格。如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们为人处世时采取什么态度?应如何看待屈原的处世态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社会经验发表看法,评判屈原的处世原则。这样,就以“如何为人处世”为切入点,把古与今、历史与现实联系到了一起,实现了教学中的古今结合。

2.课堂提问。在课堂上,除了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外,还可进行个别提问,让学生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并谈谈如果将古诗文中的主人公换成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在讲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对官场的“七不堪”、“二甚不可”[3]时,可让学生谈谈如果自己处在那个环境,是否能够适应,如果不适应,应该怎么办。嵇康谈到他非常厌恶人情往来之间的吊孝,而世人尤重于此。在今天,人们仍然非常重视红白事之间的往来,如果不随大流、顺从世俗,就会变得孤立,会显得不近人情。以此为切入点提问,就把古与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在课堂提问时,可采取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判断、辨别是非曲直。学生的识别能力有限,如何处理社会中的复杂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如上述为人处世的问题,到底是随俗好,还是我行我素好,教师就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要从历史的大环境入手,因时因地利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概而论。这样,才能避免“食古不化”、“读死书”,才能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另外,在提问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如果他们的观点不一样,要及时地给予点评,指出其正确与错误所在,给予适当的引导,使课堂教学活跃而有序地进行。

3.课外作业。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是古代文学教学中古今结合的一个不可少的环节。可选取古诗文中的一个问题或古今结合的一个切入点,布置作业,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在讲授古诗词时,可布置诗词欣赏作业,让学生抒发一己之见。如讲授苏轼的《定风波》时,可布置一道词赏析作业,让学生谈谈对苏东坡遭遇人生挫折时所表现出的豁达、淡定的超脱情怀,苏东坡的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处世态度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如果自己遇到了挫折应采取什么态度。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实现古人与今人的沟通与对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学到了文学知识,品格修养、处世理念与方法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就在作业中做到了古今的结合。教师在作业的批改中,也要做到循循善诱,给予正确的引导,肯定学生正确的看法,纠正错误的看法。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古今结合,是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试行,我们已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获得了学生与有关部门的认可。它的具体作用与效果,可总结为如下三点:其一,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古今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印象。古代的东西相隔遥远,遥不可及,今天的东西近在咫尺,可触可见,古代的东西与现代的东西一旦结合起来,便会显得明晰、实在、鲜活。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课文,使古诗文不再显得古奥、艰涩、深邃、呆板,减轻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畏难情绪,增加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信心。其二,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甄别能力。本科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成长期,世界观、性格、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定型,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理解、对问题的处理还很幼稚。如果不让他们把不成熟的思考(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说出来、写出来,我们就无法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也就无从对其加以指导。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与提问,课外作业的写作与赏析,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在思想上帮助他们成长,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与甄别能力。其三,古代文学课程的古今结合,真正做到了学用结合,批判地继承古人的思想、品格、理念。我们知道,在古代,特别是在先秦时期,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古诗文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历史和文学知识。通过这些古诗文的学习,贯通历史与现实、学习与体验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就会收到很明显的效果,学得快,记得牢,用得上,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综上所述,高校古代文学课教学中的古今结合教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产生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