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解析动态对比

2021-05-25 25108 世界经济论文

1比较优势理论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的劳动成本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无法解释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贸易现象,战后的新贸易理论企图另辟蹊径来解释新的贸易模式。例如,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的中度的规模经济(包括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共同作用的产业内贸易、国家战略贸易政策的介入由博弈规则确定的贸易模式,但这也只能部分而不能全面地解释现实中的国际生产和贸易模式〔1〕。本文企图将这些因素囊括在一个动态的比较优势框架中。

2动态比较优势的阐述

Krugman(1987)、GrossmanandHelpman(1991)和Amsden(1989)都使用了“动态比较优势(Dynamiccomparativeadvantage)”这个概念,但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也都暗含了比较动态优势的思想,但并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我们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动态比较优势。

2.1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构成是动态变化的

除了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这些传统要素,技术和知识已取代资本的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中,用技术和传统投入两种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增长,推算出技术创新导致80%的经济增长。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把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指出技术(知识)是生产中唯一不遵守收益递减规律的生产要素,一般性技术可以带来规模经济,专业性知识能够提高投资收益,使生产函数收益递增,带来市场不完全竞争〔2〕。可见技术物化在劳动和资本各种组合中,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或者增强原有的比较优势,不再强调单要素的重要性。二战后的日本,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都缺乏的情况下,利用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经济腾飞,紧接着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东南亚四国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这些为以上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撑。新技术的投资、采用、回收技术的完备化,使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也可以用人工合成材料代替本国某种稀缺资源,使传统比较优势对资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背离了现实经济的发展。例如塑料、光导纤维、合成橡胶替代传统材料铜、铁、锌,经过对本国劳动力的培训及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克服服务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就会消失或者被削弱。例如中国的纺织业和陶瓷制业虽然拥有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工艺技术、人力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致使产品的高加工度受到限制,冲淡了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我国都属于初加工阶段,而附有高附加值深加工过程都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完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拥有比较优势的我国纺织品总产值为551亿美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同一产业,日本和美国的总产值却达到了730亿美元、840亿美元;同期服装业产值,我国为176亿美元,日本为275亿美元,美国为486亿美元。我国该产业进出口大致平衡,根据产业内贸易指数,我国与发达国家进行的是产业内贸易,但是不属于发达国家之间由于追求规模经济而形成的同一产业的横向贸易,而是属于同一产业间的垂直贸易〔3〕。

2.2要素结构比例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生产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大大带动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弥补了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技术和资本等资源缺口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瓶颈效应”,削弱了这些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劣势,有助于实现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另一方面,一国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也使本国的要素丰裕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市场经济下的要素价格及其配置。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的对照和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有关统计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由于内生或外力引起要素丰裕度的动态变化。由表1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相对落后的中国和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中国分别是美国的3.14倍,日本的16.4倍;印度分别是美国的1.60倍,日本的8.36倍;同时我们看到香港90年代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经过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种差距在最近几年得到缩小,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差别程度随时间是变化的。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资本得到不断积累,出口结构也随着生产要素存量结构的变化而变动,工业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的份额1980年以来一直有增大的趋势,2002年已经达到了91.23%;制成品内部出口结构中出现了不均衡增长现象,偏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劳动密集型和偏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出口比重都呈现下降的趋势。我们由此可以粗略估计,中国在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中,资本得到不断的积累和投资,技术这个关键性的生产要素的应用和开发却是不够的,这很可能与利用外资的效率问题有关系。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程序化发展,同一个产业可以分成技术和资本密集度差异的诸多区域,例如,信息产业可以分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核心技术的生产、零部件生产和组装区段。同一种产业的价值链中要求不同的比较优势,从而带来一国在产业价值链上的比较优势,有两种情况。一类为新兴产业中的高科技产品,例如电子产业。这类产品开发创新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作为后盾,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随国家和邻近国家对产品的市场需求的增大而走向成熟阶段,技术不断地被模仿和学习,该产品会成为资本相对密集型;当产品的生产技术、工艺、规格都完全标准化,质量和价格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该产品成为劳动密集型。从要素的可组合性角度来看,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化过程,跨国公司可以将资本、技术、管理和知识优势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发挥综合比较优势,这就是跨国公司早期的在华投资战略。

另一类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其附加值在一定范围内会与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正相关,产业属性会发生改变,从产品差异性上获得比较优势。这种产业因为消费观念的改变成为衰退产业,但是通过技术创新等途径可以再生。例如意大利培养出来的世界名牌的服装和化妆品产业,赋予更多的科技含量和思想创意;随着全球绿色消费观念浪潮的兴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的衣着消费向天然纤维回归,生态纤维等高科技产品成为时尚。发展该类产业,要抓住市场的动态变化,细化目标市场,满足高收入消费群体对产品质量及其特别的心理偏好的需求,争取在歧异性上重新获得比较优势。这需要投入本国或者引进外国的资本和先进技术,改变产品属性,使其升级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最后我们应该看到,处于经济中心的英、德、美和日本在发展本国工业经济时期,都采用了重商保护主义政策。东亚第一代和第二代新兴工业国的兴起都离不开诸如产业政策、关锐保护、出口补贴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推动,这有利于推动比较优势的快速转化〔4〕;其次,在社会市场和消费者营销观念形成的买方市场,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使同一产业的质量不同的产品的所需要的比较优势呈现复杂性;企业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等各种联盟方的整合价值链可以加快将本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这些可以总结为经济主体从环境上创造和获得的一种外部比较优势。

3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意义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会发生变化。选择与新要素结构相适宜的制度政策措施,促使新的主导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及技术结构的升级,并且创造出要素结构的再次升级,从而使本国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对落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现实的意义。要发挥动态比较优势,需要培育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包括灵活有效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结构,对本国禀赋结构的变化做出反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5〕。动态比较优势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完成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一种是随着本国资本和技术的积累,根据国际市场的新动向,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在产业价值链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区段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实现差异化带来的比较优势。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要做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求在这些新兴产业上坚持本国的比较优势和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的互补性,整合各种资源,实现高效率的要素组合,实现本国的跳跃式的产业升级。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一国能否将动态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的升级以及缩小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差距的动力,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并且引进符合本国比较优势的技术,通过技术学习和制度学习,发展中国家用“干中学”的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创新,加速向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的转化。鉴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都属于中小规模的企业,站在本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国家制定符合本国动态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引导本国企业低成本地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