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农业推广启发
1我国古代农业推广活动
1.1推广历史悠久
千百年来,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命脉,也是历代政权建立的基础,因此,从我国整体历史上看,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重视对新农业技术(如农业工具、作物品种等)的推广和应用。我国历史上战争不断,国家的经济实力几乎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为提高国家和社会的财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统治阶级都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籍此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丰富社会财富,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易•系辞》中就有:“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记载[1],介绍的就是农业工具的推广活动。“以教天下”体现了推广的力度和广度。神农氏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亲自革新农业工具并加以推广,可见社会对农业推广非常重视。姬弃是周朝的始祖,黄帝后代,善农耕、懂技术,亲自将耕种技术和方法告诉百姓,百姓获得了好收成,这对周民族的兴旺起了很大作用[1]。后从周朝的发展来看,其重视农业就兴旺,不重视农业就衰败。发展至今,周朝发展和兴旺的地方创立了西北农学院,不能不说其中有一定的历史渊源[2]。汉武帝时期都尉赵过推广代田法,结果达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民皆称便”的效果;宋太宗时期,守边将军何承矩在边防引种南方水稻获成功;另外,宋太宗、宋真宗和宋仁宗3位皇帝都亲自抓农业推广工作。其中,宋真宗推广的“占城稻”在社会上影响深远,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亲自推广农业,其为推广一种拔秧的农器———秧马,奋斗了近10年之久,其在流放期间也一直推广该农器具,使得该农器具得到了很大推广,大大减轻了农民拔秧的劳动强度[3]。明清时期,农业推广活动仍然非常受重视,许多家庭的几代人连续从事推广活动。明末清初时期,陈振龙家庭,先在福建等南方地区,后在河南等北方地区积极推广甘薯生产,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甘薯甚至被人们称为“金薯”[3]。康熙皇帝亲自推广“御稻”也被历史传为美谈,“御稻”系康熙本人培育而成,在华东地区推广试种,得到了很好的种植效果。乾隆时期,贵州遵义知府在遵义推广柞蚕,收到良好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该知府也被人们称为“蚕神”[3]。农业推广活动可以说贯穿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史,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对农业推广有着迫切的需求,都对农业推广有着很高的积极性,都积极发展新技术、培育和推广新品种,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2推广内容多样
古代农业推广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有关农业生产的各个生素,如农具、品种、栽培方法、耕作方法、收割方法及加工方法等。从粮食品种到蔬菜,到耕作工具,到粮食加工工具,无不成为古代农业推广的实质内容。
1.2.1农具的推广。农具的推广在农业推广活动中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犁具的推广就是我国古代农具推广最成功的范例。随着秦统一天下,犁具从中原转入关中地区,至汉代,犁具已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犁具的推广为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4]。古代从官员到农民都非常看重农具的改进和推广,如汉朝赵过在关中推广三脚楼;北宋太宗和真宗在河北及宋、毫等州推广踏犁;苏东坡在南方推广秧马等[5]。新创制的农具种类虽然不多,但每一种农具形制上、性能上常有改进,改进的农具必然很快被推广。1.2.2新品种和优良品种的推广。每一种粮食品种的确定和广泛推广使用,无不是我国农业史上的大事。稻、麦、棉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其能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品种,可以说是我国农业生产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管子•轻重篇》记载:“神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神农种植谷物,并加以推广,奠定了稻谷作为我国农业主要作物的基础[6]。我国人民自古就注意到了作物的品种差异,并对优良品种进行了有力的引种推广。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就命令江淮、两浙地区的广大农民种植从福建调运来的收益好的品种“占城稻”;宋代守边将军何承矩就成功从南方引种水稻到北方种植;清光绪年间,县令刘渠川从江泊引种桑苗至湖北江陵,至今该地仍有桑树种植产业[6]。根据经验,我国古代农民在日常生产中开始了良种选育,虽然良种选育全凭经验,但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使一些优良品种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快速传播。而且农民这种自发的良种选育行为,无论是在时间和地域上都发展很快,南宋后期有从华南地区引种到长江流域,后向北方地区不断推广的行为。甚至还从海外引进了棉花、甘薯、玉米和烟草等。这些品种经过广泛引种推广后,成为我国主要的作物品种[7],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
1.2.3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许多先进的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也随着作物的引种推广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因地制宜,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耕作工具、耕作方法,如犁具和牛耕方法等。汉武帝时期大力推广的代田法已具有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准,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以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其要求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代田法就是现代提出的轮作[8]。并且注意到了不同环境下作物的栽培技术不同,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作物的栽培技术。
1.3推广形式多样
1.3.1农民自发的农业推广。在原始的农业生产阶段,农业推广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为人们推广农业技术的最原始的动力。自发式的农业推广活动是古代农业推广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主要通过原始的“口传身授”和现场指导来完成农业推广。当一个农户发现别人采用的品种或工具或方法优于自己时,生产利益驱使其从别人处学习使用有关农业技术,如此,优良的农业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传播。这种自发式的传播,主动性强,传播效果好,传播速度快。在古代农业科技不发达,信息流通不畅,政府组织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自发式的农业推广活动是古代农业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不过该种农业推广活动,由于主要是通过人与人的实际交流才能得到发展,而古代交通落后,人们远距离活动少,活动范围有限,这些社会条件严重削弱了农业推广的力度,推广进度较慢。
1.3.2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劝农活动。纵观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农业推广活动也非常重视,这就产生了农业推广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劝农活动[8]。劝农活动是政府主导进行的农业推广活动。所谓劝农,就是规劝农民要重视农业生产活动,在农耕时给农民以鼓力和帮助,或向农民推广一些好的农业技术或作物品种。劝农活动有力地助进了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由于是政府主导的行为,其主导力量有时可能是帝皇,其影响和推广效果往往较好。而且其推广的技术和品种往往较成熟,易较快产生社会经济效果。政府从事劝农活动,往往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统治阶级为了稳固社会统治,富国强兵,都希望作为社会主要经济支柱的农业得到较好发展。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财富丰富了,国家才能征用人力和物力去发展武力,保卫国家或对外侵略。虽然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封建统治或穷兵黩武,但实际上起了农业推广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4存在的不足
1.4.1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古代农业生产多为最原始的耕作,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还不可能对作物的生理和种植有着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认识。人们只是看到生产效益,从追求生产效益这一最原始的物质追求出发,从而自发或被动地进行农业推广活动。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由于缺乏科学认识,也出现了许多失败的案例。宋代守边将军何承矩引种水稻到北方,先引种晚稻到北方,结果北方冷天来得早,造成引种失败,第二次改引种早稻才成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多次农业推广失败的案例,给人们带来了困难和灾难。而这其中多由人们缺少科学认识引起。当然,千年的农业推广活动,正是人们探索真理,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但也不能否认古代农业推广是在没有系统科学指导,严重缺乏科学技术支撑的情况下进行的。
1.4.2落后的农业推广方式限制了推广的发展。古代农业推广方式基本包括2种:一种是自发的,另一种是政府主导的(主要是官员主导)。自发的方式一般发生在农民自身周围,推广进度较慢,传播范围有限;政府主导的推广方式,虽然影响范围较大,但古代交通落后,信息不畅,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难以得到反馈和解决,也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的力度。由于各种利益的限制,缺乏专业推广人士和机构,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有迫切需要,但缺乏经济和政治权力,难有力量推动农业推广发展。农民与专业人士之间缺乏根本的利益联系,没有形成一种有力的、社会化的、有效的农业推广方式,农业推广活动难以形成独立的体系。
1.4.3社会制度制约了农业推广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以至近代半封建社会,社会制度决定了农业生产受多方面的制约。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承担着全部的农业生产风险,但其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生产手段基本以人工为主,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农民虽然有着对农业推广迫切的需要,但当其对一个新技术和新品种不熟悉,或没有看到已成的收益时,由于对生产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很难决策去进行试生产。这种心态对农业推广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政府或官员主导的农业推广,虽然一定程度了减少了风险程度,但政府或官员的最终目的是富国强兵,通过征税将农民得来的财富归于国家之手,用于保证国家的安全或对外侵略。历史上,很多农业推广活动都是在国家处于战争边缘或战后,被政府积极倡导进行的。如明朝初年,明太袓要求地方政府做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中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9]。这是统治阶段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目的在于征税。在经过了多年发展,“到明太祖洪武18年(1385年)全国税粮达2800余万石,洪武26年(1393年)达到3200余石”。严重的赋税也是对农业生产的一种阻碍和制约[10]。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农业科学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制度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甚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战争年代)对农业推广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
2我国古代农业推广对现代的启示
2.1现代农业推广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体现在生产要规模化、科技化和市场化。规模化主要体现在生产资金的投入以及对生产资源的规模组合;科技化主要指生产上基本以现代科技为力量,以科技带动生产;市场化主要指生产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只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孕育出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就初步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点。在现代农业中,对生产起决定作用,对市场承担风险的将不再是农户,而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也就是说,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劳动力,而是资本。资本通过运作和开发市场、发展技术、推广技术、组织劳动力、组合各种生产资源,从而完成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且对整个生产过程承担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中,农业推广将是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个有力环节。农业推广人员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而承担农业推广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的将是企业,农业推广人员将不再有后顾之忧,其更多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服务。而且推广的技术也是企业在经过多方决策后才决定的,减少了推广技术的生产和市场风险。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直接建立在企业的生产体系中,另一部分虽然可能独立于企业之外,但实际上成了企业生产的配套服务机构,其农业推广活动将受到企业的指导和约束。从整个农业生产体系和社会体系来说,独立于企业生产体系外的农业推广体系与企业生产体系仍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以其规模化、科技化和市场化的特点,将农业推广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推广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生存下来。现代农业对农业推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推广将不再是被动的,服务对象虽然还是农民为主,但对农业推广的效果担负经济责任及其他责任的将是企业。
2.2现代农业推广需要培养专业的农业推广人材从事农业推广,不仅要求推广人员必须对现代农业科技有所理解,掌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推广人员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推广人员实际负责着一线生产的技术指导,对一线生产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都需要了解和掌握,并能作出专业的推断和处理。同时,又需要将一线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回馈给科研人员和决策人员,对技术的革新、改进以及技术的推广应用有着一定的专业影响力。因此,现代农业生产需要有力地培养专门的农业推广人员,生产单位必须要有专门的推广部门。在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中,有必要培养专门的农业推广人材,设置相应的课程,实现从教育到生产管理的一条龙培养,保证专业性农业推广人才的可持续培育和发展,保证现代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2.3现代农业推广需要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持农业推广活动从其产生到发展,都是一种需要付出价值的劳动,尤其新品种和新工具的产生,更是凝聚了人们的辛苦和智慧,因此,从现代市场观点来看,农业推广活动无疑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种需要付出报酬的劳动。在古代,在自发的农业推广活动中,可能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农业推广服务的感谢,或予以感谢之词,或予以实物报酬。在统治阶级主导的农业推广活动中,其得到的是国富民强,政权巩固,国家安宁,其政权也就得以持续。在现代农业推广活动中,无疑需要从市场的角度来对待这一市场行为。从市场角度看,从推广本身而言,推广者和生产者均需要对推广的结果负责,更由于现代农业的高风险,需要推广者和生产者都积极投入到推广和生产活动中。因此,现代农业推广需要有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持。而现阶段,我国许多专门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并不对推广的结果担负市场和生产风险。这就增加了生产者的生产风险,增加了生产者对新品种的推广抵触。因此,探索出一种完善的能共同承担农业推广风险的市场机制,在现代农业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19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