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杂志

2021-05-19 12803 高效课堂论文

河南大学学报基础信息及发展历程:

《河南大学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大学学报之一,自诞生迄今已有七十多个春秋。它历经沧桑,停刊复创,几易刊名,却始终以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立足河大,面向社会,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学者风范,为科研与教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它犹如一座丰碑,铭记着河南大学近一个世纪的科学研究活动,也见证了中国大学学报的成长。

一、艰难中起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开始出现了近代的高等教育。在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大学里,聚集了一批众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学术研究的气氛比较浓厚,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早期大学学报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强列呼声中,中国的大学学报破土而出。这一时期的大学学报,多以研究交流学术为宗旨,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宣传新思想、新文化鸣锣开道,还发表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也发表研究现实政治、经济的文章,为新文化运动而呐喊。但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政府对内实行白色恐怖,对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加紧了控制,颁布了《出版法》,成立了“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封杀进步书刊,限制人民言论自由,使大学学报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大学里,学术研究几乎处于窒息境地,加之缺乏办刊经验和经费,使得不少学报中途夭折。《河南大学学报》即诞生在这一中国大学学报发展最为艰难的历史时期。

1930年8月,创建于1912年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经历中州大学(1923年)、中山大学(1923年)之沿革,正式命名为河南大学。早期的河南大学下设5院16系,师资雄厚,名流荟萃,教学、科研活动蓬勃开展,学术空气极为活跃。学校先后创办了《河南大学校刊》、《河南大学周刊》等刊物,各学院也创办有院刊,并筹建了河南大学出版委员会。1934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反映学校最新科研成果,创办了综合性学术刊物——《河南大学学报》。

《河南大学学报》由河南大学出版委员会编印,“以研究学术为宗旨,凡著述、记札、调查、批评介绍、译品等,不拘文言白话,篇幅短长,均所欢迎。”时任校长张仲鲁(字广舆)在发刊词中论治学之道,叹河南学术之兴衰,言振兴文化之重要,表达出创办学报的目的是为了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实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思想相同。该刊原定每年出版5期,但仅出版了3期,创刊的当年便停刊了。在后来的战争、动乱中,这三期学报悉数散失。现在,我们也只能在南京大学图书馆中见到较为完整的馆藏,在少数图书馆中仅有部分馆藏,河南大学图书馆中仅存有创刊号。《河南大学学报》第1—3期,共发表文章58篇,文理兼有,不乏大家之作,如邹次硕的《美国新货币政策之研究》、郝象吾的《永久文化与优生运动》、张邃青的《北宋太学考略》、嵇文甫的《明清时代的惟名论思潮》、毛起的《统计学中之偏斜度问题》,均是学术水平较高之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军侵占华北,战事吃紧,河南大学于该年12月开始踏上了长达8年的流亡路途。1945年8月,抗战胜利,河南大学于10月底返回开封。1948年6月,已恢复元气的河南大学受国民政府所挟迁往苏州,再次流离失所。在河南大学流亡期间,除一些院刊外,校办期刊均遭重创,学报之复刊更无可能。

二、曙光中重生

1949年4月,河南省全部解放。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组建新的河南大学,遂将战时迁往苏州的原河南大学文、理、法、工、农、医学院接回开封,并接收了中原大学南迁时留下的医学院、师训班和河南行政学校,河南大学从此获得新生。在1952年下半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中,河南大学农学院、医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医学院(1984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与郑州大学合并)。1953年8月,国家教育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合并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成立河南师范学院,分设院本部和二院。文科专业集中于院本部,理科专业则集中于二院。

1949年10月至1956年,是我国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新生的共和国在曙光中健康成长,国民经济经过恢复得到很大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经过改造整顿,初步呈现出复兴繁荣的局面,高等学校及学术界学术研究的空气日益活跃。为适应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大学开始恢复或创办自己的学术刊物。

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促进科学进步和艺术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随后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技术进军”的伟大号召。据此,河南师范学院制定了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修订《科学研究工作暂行条例》,订出《科学研究奖励办法》等,并为教师进行科学研究解决资料、设备等问题。其间,创办了《教学研究汇辑》。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学校重视向科学进军,河南师范学院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

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解体,分为开封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原河南大学由此发展成为以文科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的相对集中,其教学、科研能力得以提升。“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交流经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请准中共河南省委和教育部,将《教学研究汇辑》停刊,改出《开封师院学报》。《开封师院学报》的创办,也被视为《河南大学学报》的复刊更名。

《开封师院学报》的领导机构为“开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嵇文甫任主任委员,郭晓棠、钱天起任副主任委员兼常务委员,任访秋、刘尧庭、梁希言、杨震华、刘永之任常务委员,张向贤、李烈夫、李嘉言、吕景先、刘绍孟、孙海波、宋泽生、赵希鼎、李式金、陈仲凡、赵敏政、张明旭、戴文俊、孟明、韩承文任委员。各编委除研究讨论有关学报的方针、任务及工作计划外,并负责审阅有关稿件。

《开封师院学报》以提倡科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初定为综合版,不定期出版,不公开发行。它发表本院教师所撰写的有关各专业的科学论文,批判各流派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论文,高等师范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论文,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论文,有学术价值的考证、资料辑录与整理、调查和实习报告,书刊评论,译文等,亦发表其他学校、机关对本学报的评论文章。正如嵇文甫院长在发刊词中所言:“本院出这一个学报,也正是为着迎接‘百家争鸣’,‘向科学大进军’的学术高潮,以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我们打算把各人自己刻苦钻研,思想劳动的成果,通过学报,公开出来,以求学术界的共同审议。独立思考,自由讨论,这是我们在学术问题上所遵循的——也是中央所号召的——方针。”创刊号共发表论文12篇,均是颇有学术价值之作。一些中青年作者在其教学与科学研究中,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开封师院学报》的创办,对于当时开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的开展和学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开封师范学院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为河南大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后来《河南大学学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风浪里波折前进

1957年至1966年5月,是我国建国以来政治运动颇为频繁的时期。政治运动的风浪一浪高过一浪,过火的批判,给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高校学报不断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浩劫,使全国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受到了最为严重的干扰与冲击。自1966年下半年至1972年下半年,在中国大学学报史上出现了长达7年之久的“空白”。1973年,毛泽东主席做出了关于出版大学学报的指示后,一些大学学报陆续复刊,并相继创办了一些新的大学学报。同其他大学学报一样,《开封师院学报》在政治风浪中陷入了不正常出版时期,但在这一时期,也发表过不少具有较高理论价值或学术价值的论文,并且学报的结构也得到了发展与演化。

1957年至1965年,《开封师院学报》共出版18期。除1958年未有出版外,1957年出版1期,1959年出版2期,1960年出版6期,1961年出版1期,1962年出版3期,1963年、1964年各出版2期,1965年出版1期。其中,中国语文专号、地理专辑(号)各2期,历史专号、外语专号、政治理论专号1期。地理专辑的出版,标志着《开封师院学报》开始由综合版向文理两版分化。

1966年,学报及其他学术期刊停刊。1970年至1973年,学校仅办有《五七通讯》。1973年12月,《五七通讯》停办,《开封师院学报》复刊,并组建了学报编辑部。刘绍孟、周观武先后任编辑部主任,一批学有所长的教师也被陆续充实到编辑队伍之中。这一时期,共出版学报4期。

1975年,《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出版,《开封师院学报》更名为《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有时也标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1976年、1977年、1979年各出版1期,不公开发行。《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出版3期,1976年开始改为双月刊,国内公开发行。

四、春风中奋力开拓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3月18至31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在这个划时代的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了两个相互关联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两个言简意赅的论点,从观念上改变了许多人的认识;精辟的论断,指引着中国走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发展之路。大会闭幕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随之走上复兴之路。同年5月,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举行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6周年科学讨论会;7月,教育学教研室举办“全国教育学研讨会”。这两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的召开,结束了我校学术空气被窒息的不正常状态,科学研究方向逐步明确,研究机构陆续建立,学术空气日益浓厚,科研成果成批出现,学术领域春意盎然。借此春风,《开封师院学报》奋力开拓,健康发展。

1978年,宋应离主持学报编辑部工作。1979年,学报编辑部设立专职主编,宋应离任主编,王振铎、司锡明任副主编。随着编辑出版机制的逐步健全,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和学术研究活动蓬勃开展,活力无限。

1979年8月,开封师范学院易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随之更名。《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仍为双月刊,设有“宋史研究”等优势栏目,1981年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改为半年刊,1983年起改为季刊,在国内公开发行。198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使用河南大学校名。《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从当年第4期起更名为《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4期为史学专版,第2、5期为语言文学专版,第3、6期为政治、哲学、教育综合专版,开辟有“宋史研究”、“河南当代作家研究”、“中共河南党史人物研究”、“河南教育名人介绍”等栏目,集中选编发表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推进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为提高我校教师的知名度,尊师重教促进科研,学报特开辟了“河南大学人物介绍”栏目,先后介绍了“一贯勤奋治学的任访秋教授”、“精心教书育人的周守正教授”、“治学严谨的胡思庸教授”、“壮心不已的于安澜教授”、“勤奋治学的杨震华教授”、“勤奋研究的朱绍侯教授”、“有诸多新发现的李嘉言教授”。

1985年,为适应学报出版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发展需要,《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辟“学报编辑工作论坛”栏目,为逐步建立编辑出版学打下基础。第1期发表有宋应离的《办好高校学报应解决的几个问题》,胡益祥的《浅谈高校学报的特性》,第2期发表有王振铎的《关于文科学术论文的鉴审问题》,张如法的《作者心理与编辑工作》,第3期发表有辛叶的《编辑劳动与科研》,第4期发表有苏双碧的《社会科学稿件编辑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为建立编辑出版学,“学报编辑工作论坛”栏目至1988年改为“编辑学研究”,成为学报的常设和特色栏目,在全国学报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1986年,为突出地方特色和发挥学科优势,《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又新辟了“宋代文学研究”、“清明上河图笔谈”、“宋代教育研究”等栏目,所发表文章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好反响。1988年,又设“文学思潮研究”、“宋代文学艺术研究”、“资本论研究”、“生产力问题探讨”等栏目。新栏目的及时出现,是依据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强项和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反映了学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

《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从1984年第3期起改名为《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分为地理专辑和数理化专辑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至1989年,《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3两期为地理专辑,集中发表地理科学研究论文,充分反映了河南大学优势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李润田、全石琳、李克煌、黄以柱、周华山等人,均有专题系列论文发表。1990年,为响应钱学森教授多次倡导的创建“地理科学”新体系,特在第4期出版“地理科学讨论专辑”。选入本期的15篇论文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地理科学”及其体系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和学术探讨。钱学森教授对该期学报给予了高度评价,在1991年的中国地理学会议上特别强调说:“看到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学了不少东西,很受启发”。《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年的第2、4两期综合发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科研论文。

1991年,王振铎任编辑部主任、主编,司锡明任副主编。从该年起,学报全部开始计卷出版,学报在学术质量和编排规范化方面取得新进展,青年编辑逐渐成长为骨干力量。《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1991年起定名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该年标为第31卷;《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在1990就标为第20卷。

1992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有“中国现代史研究”、“先秦史研究”、“宋史研究”、“编辑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艺术探讨”、“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法学研究”、“教法探索”等专栏。1993年,在第3、4、5、6期设“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栏目,共发表12篇纪念毛泽东的文章。注意突出了学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阵地意识。1994年,为适应社会之需要,保留了优势栏目,并创设了“中国特色之路”、“中原文化”等专栏,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稳步发展。

在1992年2月全省高校学报评比中,《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A级。1993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期刊。同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中心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出版类核心期刊之一。1994年,两刊又在河南省首届高校学报“三优”评比中荣获优秀期刊奖。

1984年,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率先开展编辑学研究与编辑学教育。随后的几年内,在编辑学理论研究、编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这在当时全国编辑出版界是富有远见的开拓性工作,标志着学报编辑部已成为一个集编辑出版、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洽一”机构。从1986年起,首次招收编辑学专业研究生,并着手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有关教材。1987年初,为进一步搞好编辑学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加强对编辑学这一古老而年轻新兴学科的研究,经学校批准成立了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学研究室。司锡明、张如法先后任编辑学研究室主任,成员由教授、副教授和编辑老中青三个层次构成,在国内编辑界开辟了编辑学研究的新领域。同年12月,由河南大学、河南省社联、河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编辑分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首次编辑学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此次会议,对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随着我国编辑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建立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理论体系,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给以科学的阐明,来掌握编辑出版的内在规律,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加强对编辑出版的管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会议还就编辑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在立足本省的同时,主动放眼全国,着眼于未来编辑事业发展的需要,把触角伸向外省。1988年7月,与烟台师院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了编辑学讲习班,全国各地高校学报和部分期刊的编辑110人前来参加。讲习班总结了编辑工作的经验,探讨编辑学理论,对编辑学的性质、地位、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讲授。在此前后,还曾在开封、郑州、洛阳、海南等地举办了编辑学短期培训班,有数百人参加培训,不仅提高和扩大了《河南大学学报》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且对编辑学的研究和进一步办好学报和其他期刊是一个有力的推动。1988年12月23日,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招收的首届编辑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来自北京、河北、山东、陕西、贵州、河南、山西等省市的7名编辑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生,在为期一年半的学习中,除学习政治、外语必修课外,又系统学习了编辑学原理、中国编辑史等课程,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写出论文20多篇,其中有10篇在报刊上发表。他们表示要把此次学习作为新起点,在编辑学研究和实践中做出新的努力。后又连续举办编辑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至1993年停办,共培养学员百余名。1992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发表了《河南大学历届编辑学研究生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生结业后状况的追踪调查》一文,反映了学员在入学前后对编辑工作认识的新变化,学员在学习后期和毕业或结业后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研究,并出版或发表了不少编辑出版学论著等情况,以及在入学前和结业或工作后职称和职位的变化,又发表了他们对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学位证书等提出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今这些学员都已成为期刊、出版界的骨干。

从1986年开始,在办好学报、做好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同时,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的编辑出版学研究群体所撰写的有关编辑学著作陆续问世,其中主要有宋应离的《中国大学学报研究》、《中国大学学报简史》,王振铎、司锡明的《编辑学通论》,张如法的《编辑社会学》、《编辑的选择与组构》,李明山的《中国近代编辑家评传》,张晓菲的《影视编辑学》,阎现章的《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陈国剑的《书刊计算机编排技术》,王华生的《编辑理论的选择与实践》。在1985年至2000年间,共发表编辑学论文150余篇。这一研究群体,本着务实、开拓的精神,辛勤努力,潜心钻研,为新兴学科——编辑出版学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被国内出版界誉为编辑出版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硕果累累的基地。

五、新时期争创辉煌

1995年是我国科技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这一年,我国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了新的发展。继颁布《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及一批教育行政法规后,教育发展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稳定,办学方向开始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大学学报的发展。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提供了新技术手段,大学学报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伴随着河南大学管理与教学改革的深化,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明确办刊方向,面对激烈竞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向更高的目标加速前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94年12月至1996年6月,一批富有朝气的中、青年干部走上学报编辑部领导岗位,并实现了编辑手段的现代化。关爱和副校长兼任主编,刘献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马同森、李贤臣任副主编。为加强学报的编辑出版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报的编校质量,学报编辑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并于2000年初成立了编委会。在编委会的直接参与下,结合河南大学学科建设,对学报原有栏目进行了全面调整。

2000年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为A4开本,全面实施规范化,编校质量和排印质量大大提高,并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期刊。在此前后,两刊先后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龙源名刊网》等大型期刊数据库,拓宽了发行渠道。在2000年的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两刊均获得优秀期刊奖。目前,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站,便可检索或全文浏览1994年以来的所有文献。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1995年后,设有“历史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哲学研究”、“新闻、编辑与出版”等主要栏目,并开设“河大学人”栏目介绍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狠抓学术质量与编校质量,并进一步完善机制。1996年、2000年、2004年,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1999年、2000年,先后被评为首届、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在2000年度的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转摘篇目排序中,《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发的文章有61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摘,名列第十;在2001年度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转摘篇目排序中,《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发的文章有71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摘,排名第六;在2003年3月12日《光明日报》公布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中,《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高校学报排名中跃居第三位;在2002年全国综合大学学报被转载篇目排序中以被转载97篇的佳绩排名第二位。1994年以来,先后多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期刊、一级期刊及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

近年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精心策划,组织专家笔谈。特别是,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文章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刘昀献的《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思考》、《对10年来中外学者关于苏联演变原因的评析》、《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构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孙伯鍨的《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问题》,朱荣英的《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生存意境》、《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当代表述》,孟广林的《李贽“人文主义”人性论评析》,孙伯鍨参加的“马克西主义哲学出场路径”笔谈,李世安参加的“中国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笔谈,等等,都以其学术性、科学性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极大关注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和注目,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1998年以来,连续三届蝉联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0年,以其学术质量的优势,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选定为来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所发布的200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显示,《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同类期刊排序中,均居我省同类科技期刊榜首;在2002年的河南省第五届优秀科技期刊评中,荣获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从2000年起分设“数学”、“现代物理与材料科学”、“化学化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自然资源学”、“地理科学”、“建筑环境与结构”等专栏。在科技期刊国际化方面,重视同国际有关检索机构的交流与沟通。从2001年起,《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正式收录。近年来,《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狠抓学术质量和编排规范化,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积极发挥编辑学研究与教育的优势,为新时期的编辑出版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96年至1998年间,受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的委托,先后主办了3期“河南省期刊社社长、主编培训班”和1期“河南省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培训班”。由大学学报编辑部来承担期刊社社长、主编和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的上岗培训任务,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几期培训班,受到了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的高度重视,所开课程侧重于编辑学理论与实践和新时期的新闻出版法规政策,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六、新世纪再展宏图

2000年9月,原开封医专、原开封师专并入河南大学,组成了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科研目标更高的现代化大学。其后,原《开封医专学报》、原《开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也由此发展成为拥有4个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单位。关爱和校长任主编,刘献任编辑部主任兼副主编,李贤臣、马同森、徐仪明任副主编。

2002年,李小建副校长兼任《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各刊编辑委员会均有所调整。2004年,黄亚彬副校长兼任《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和编委会主任。在此期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2005年12月,程民生出任学报主编,徐仪明、王华生任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执行副主编,马同森、陈国剑任自然科学版执行主编、执行副主编,李永文、段金卯任医学版执行主编、执行副主编。新的领导群体立志创新,务实进取,发扬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的办刊思路,明确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扩大规模”的办刊方针,制定了各刊的发展规划。《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2006年第1期起调整栏目,除设有文、史、哲、经、法等传统栏目外,另辟有并将陆续推出“宋代研究”、“犹太研究”、“文学思潮研究”、“神话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编辑学研究”、“《资本论》研究”、“区域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教育信息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争鸣广场”、“综述天地”等特色专栏,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优秀学术论文,报道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河南大学学报》将秉承创刊时之宗旨,以更新的面貌,为河南大学的科研与教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服务。

河南大学学报杂志社相关期刊

    合肥学院学报杂志河北省科学院学报杂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河北大学学报杂志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杂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海南大学学报杂志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杂志广州师院学报杂志广州大学学报杂志

    河南大学学报杂志社投稿信息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

    (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

    (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

    河南大学学报杂志社编辑部征稿农杆菌介导Barnase基因转化番茄银杏细胞悬浮培养及其黄酮类物质生产盐胁迫条件下钙对小麦根细胞膜电位和钾离子吸收的影响ABA和H_2O_2在NaCl诱导的气孔关闭中的作用肌醇磷脂信使系统参与甲基紫精诱导蚕豆气孔运动柑橘原生质体的超低温保存漆酶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食用菌生物激活处理器在四孢蘑菇栽培中的增产效应木犀属(桂花属)(Osmanthus)种质资源和系统分类研究河南大学校园植物区系初步分析中国人精母细胞中XY配对形态和行为的研究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2)在毕赤酵母中的克隆与表达微脉冲激光雷达的技术超疏水性透明涂层的研究进展甘氨酸Schiff碱多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田菁胶的化学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酯交换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两组分连续操作筛板精馏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圆形阵列的相干源分辨问题研究基于小波变换和升高变换的IC图像纹理分割算法HENU汉语自动分词系统中歧义字段消除算法一种软件绘图功能的面向对象实现植物Brazzein基因的合成及其克隆运用AHP法综合评价河南部分桂花品种Si_2S(X1A_1)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光脉冲在含色散缺陷一维光子晶体中的传播硅钨酸盐复合物[Zn2,2-′bipy3]1.5[SiW12O40Zn2,2-′bipy2(OH)]·0.25H2O的合成、结构及表征(英文)可循环生产的直接电合成固态K_2FeO_4新方法碱土金属硫醇MSH(M=Mg,Ca,Sr)的电子激发态的理论研究DEM分形模拟及其空间不确定性分析开封城墙时空变化及其特征研究基于网络的旅游调查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初探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检测植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及方法研究基于水母发光蛋白的低温胁迫下拟南芥胞内Ca2+信号转导研究酸浆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伏牛山北坡植物功能群组成沿海拔梯度的动态变化溶剂对锐钛矿型TiO_2纳米结构材料形貌及结构的影响外场下四氟乙烯的激发特性研究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HEMT大信号特性研究以硫酸钴或硫酸铁为催化剂快速测定化学耗氧量螺旋结构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CO_2与环氧化合物反应的催化作用不同形貌纳米镍的制备及其对Suzuki-Miyaura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郑州市区中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麦田田埂杂草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田埂杂草典范相关分析一种带有显著特征项的模糊聚类算法基于数字图像的实体黄河模型河势宽度检测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