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外国文学论文 » 正文

柯尔律治诗歌的生态理念

2021-4-10 | 外国文学论文

 

近年来,生态批评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生态批评的崛起与人类社会快速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水平。另一方面,经济的繁荣发展又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因此,当人类社会尤其西方社会迈进后工业时代之后,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保持被高度的经济发展所破坏的生态平衡。因此,生态批评是生态危机的产物:“与20世纪以来许多批评流派不一样,生态批评崛起的主要推动力不是来自文学研究内部,不是来自批评家标新立异的冲动,而是来自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的逼促和强迫。”[1](P.1)某种意义上,生态批评展现的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怀之情,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人类建立强烈的生态理念,以求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生态批评“倡导从生态的角度来阅读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人类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和忧患意识”。[2](P.487)

 

在生态批评崛起之前,许多文学家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就十分关注生态问题。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Co-leridge,1772-1834)就是其中之一。因此,生态批评学家认为,生态批评的指向不仅仅是当代文学,也应该包括传统文学:“生态批评对文本的解读和评论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代文学,传统文学,特别是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经典作品,也是生态批评的重要对象。”[1](P.69)柯尔律治对自然情有独钟,一生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亲近自然,长期居住在乡村山野,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怀着深厚的感情。本文试用生态批评理论解读柯尔律治的诗歌,以求展现诗人的生态思想。

 

一、生态思想在柯尔律治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柯尔律治的许多诗歌中都有对自然的描写,这些诗篇主要有《致秋月》、《瞻望坎伯兰郡马鞍峰断想》、《忽必烈汗》、《午夜霜》、《离开隐居处的反思》、《孤独中的恐惧》、《风弦琴》、《这椴树凉亭———我的牢房》、《古舟子咏》、《克利斯特贝尔》、《夜莺》、《日出之前的赞歌,于沙漠尼山谷》、《致自然》、《云乡幻想》等。在这些诗篇中,柯尔律治充分展现了他的生态思想。

 

柯尔律治讴歌美丽的大自然。在《致秋月》中,诗人讴歌秋月的柔光,把秋月比作柔和的灯盏。秋月似“缤纷多彩之夜的柔和灯盏”,发出恬静的光华,照亮夜空:“从吹散的乱云间射出/恬静光华,照遍醒觉的天宇。”美丽多变的秋月是希望,是飞驰的流星,秋月“似流星疾驰,一路上迸发火焰。”[3](P.1)柯尔律治还描绘自然的雄伟和多姿多彩,布伦卡瑟的山峰险要陡峭,还有那呼啸的山风和狂啸的瀑布(“瞻望坎伯兰郡马鞍峰断想”)。

 

在他的爱情诗篇中,柯尔律治也展现美丽的自然:“我常在醒着的梦幻之中/重新度过那快乐的时光,/那时我卧在半山的路边,/那座荒废的塔旁。//偷偷地照着这景色的月光,/已跟傍晚的微晖交晕;/她也在,我的希望、欢乐,/我的琴维芙,爱人!……//有的时候从荒野的洞窟里,/有的时候从幽暗的树荫中,/有的时候又突如其来地/从洒满阳光的绿茵中———”(“爱”)[4](P.375-377)美丽的月夜与心上人交融在一起,似乎难以分辨。因此,我们既可以说,“诗中人”的情人是他的希望和欢乐;我们也可以认为,美丽皎洁的月夜是诗人的希望和欢乐。可见,柯尔律治把自然视为自己的情人,与自然有着难舍难分之情。柯尔律治以自然现象比喻初临的爱情,在他的笔下,爱情的初次来临“像淡云夕照里最先露脸的形象”,但是又“比西南好风更舒爽———”(“爱情的初次来临”)[3](P.133)

 

柯尔律治崇尚大自然的原始状态,因为处于原始状态的自然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浸染,生态极为平衡:“有这么十英里肥沃的土壤,/四周给围上楼塔和城墙:/花园处处,溪河在蜿蜒闪耀,/树枝上鲜花盛开,一片芬芳;/连片的森林,跟山峦同样古老,/围住了洒满阳光的青青草场。”(“忽必烈汗”)[4](P.370)诗人以“花园”、“溪流”、“鲜花”、“芬芳”、“树林”、“草场”等意象展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眷恋和向往之情。诗人引领读者回归到古代的原始状态,这里有原始森林,鸟语花香,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柯尔律治诗中的自然宁静而又祥和。《风弦琴》的第一诗节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和恬静。诗人在开篇便描写自己居住地周围的优美环境:诗人的房舍旁边洁白的茉莉和长满宽叶的桃金娘盛开,远处豆田里飘来的缕缕清香使人心醉,周围一片寂静,远方大海的喃喃低语更使周围显得无比安静。诗人在《午夜霜》中展现的是万籁寂静的夜晚和熟睡的村舍:“我住的村舍里,大家全都安睡了,/把我留给了寂寞,寂寞,……我的婴儿在襁褓里安然酣睡着。/真安静!……/大海、山岳、树木,/人烟稠密的村庄!海岳,森林,……//你将如一朵轻风/漫游过湖泊和沙岸,飘在古老的/崇山峻岭下,托起汹涌的云浪,/任滔滔云海变形为湖泊和沙岸,/或悬崖峭壁……”(“午夜霜”)[4](P.381-383)美丽幽静的夜晚使诗人浮想联翩,诗人由自己居住的村庄联想到美丽的大海、湖泊、沙岸、山峦、悬崖、树木、森林等。

 

柯尔律治善于将恬静与喧嚣进行对比,以此衬托宁静和谐的自然。《忽必烈汗》的第一诗节的宁静与第二诗节的喧嚣构成鲜明的对比,而第三诗节又恢复到平静,象征诗人的向往和希冀。第一诗节展现的是美丽而又宁静的自然风光。诗的第二节写行乐宫周围的喧嚣声,这里有一个女子的哀哭声,一股强大喷泉的咆哮声以及阿尔浮河水中水流的哗哗声。第三诗节对行乐宫外部整体特征的描写复又回到了宁静之中。

 

由于生态平衡,人与自然不仅可以和谐相处,动物与自然也能十分和谐地相处。《离开隐居处的反思》的开篇便直接描写了诗人寓所周围的美丽而又安静的环境。这里玫瑰、桃金娘、茉莉争芳斗艳;这里一片青翠碧绿,树木成荫,郁郁葱葱;时而还可以隐约听到远方海水的低语,这里简直就是最理想的隐居之谷。诗人接着在第二诗节进一步描写他和友人登山时所看到的美丽壮观的大自然的景色。他们站在山顶俯瞰四周,看见一群群羔羊在山坡安静地食草,田野上洒满阳光,大片的树林,还有村舍、别墅、草坪和教堂。这里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如此和谐。诗人这样写道:“但当我首次/从低处的黛尔谷艰辛而危险地/爬上到处是石头的陡峭山顶,/哇!多美的景色!这边光秃秃的山,/无遮掩的光秃山点缀着稀稀落落的绵羊;/暗淡的云霞在洒满阳光的田野上投下阴影;/河流两岸的岩石时而长满像眉毛的树丛,/时而又蜿蜒曲折,两岸没有遮掩;/别墅、草坪、教堂和森林,/寓所、村庄和隐约的城市尖顶;/那边的海峡、岛屿和白帆,/隐约海岸,云雾小山,和无边的海洋———”(“离开隐居处的反思”)[5](P.57-5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