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英美文学 » 正文

流散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文化归属研究

2021-4-10 | 英美文学

摘  要:近年来,在西方文艺理论和批评界逐渐升温了一个概念“流散”,从“流散”的视角重新审视华裔美国作家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化归属问题。由于华裔作家的双重身份、双重意识,因此作品中所使用的中国文化符号已经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符号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以三位著名华裔作家为例,探索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归属问题。
关键词:流散;华裔美国文学、文化归属
    一、文学视角下“流散现象”的含义
    “流散现象”是近百年来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这种现象的出现造就了流散写作的诞生。流散或散居(diaspor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diaspeir,意思是“离散”或“散落”(speir: scattering),原是植物学名词,描述植物种子在一个或几个区域的散布。后来有人借用以描述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种族(或人种)在较大范围内的迁徙移居现象(如犹太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散居族裔与当地居民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中的适应、冲突和融合等问题。(引自张冲:2007)依据“流散”的含义,是指在外部的或散在的生活分布、与某种文化中心的疏离、边缘化的处境、状态或人群。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处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化边缘的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的推动下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散”视角下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之所以方兴未艾,其一体现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处于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叉研究之列;其二华裔美国文学自身位置的边缘化与美国主流文学之间的差异使得华裔美国文学能够挑战主流文化与霸权文化,为赢得华人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因此,流散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成为热门课题。
    二、华裔美国文学作家的文化归属研究-----以汤亭亭、谭恩美和赵健秀为例
    1.华裔美国文学的兴起
    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面上课题《流散视角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12146
    在美国定居的华人移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从旧中国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淘金热”的出现而赴美并在那里定居的大陆移民及其后代。另一部分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由于他们的外貌、语言、文化、习俗都与白种人大不相同,因此始终没能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纳并认同。在美国人眼里,他们是少数民族,基本丧失了话语权。这些流散者尽管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白人的认可,因此,他们的心理状态是,一方面渴望完全融入主流文化之中,结束漂泊不定的无根状态;另一方面从内心深处又渴望保持自己华人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这些华人流散者在身份与文化的认同上陷入一种困惑与尴尬的境地。
    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华人作家已经开始构思利用自己独特身份表达自己的心声,如黄玉雪的《华女阿五》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该书详尽地叙述华人在美的生活,巨细无遗地讲述如何料理中国菜、中国生活习俗等细节,整部书扮演的是人文资讯的提供者,,因而这部小说取悦了美国人的阅读口味,迎合了他们对异国风俗、人文及食物的好奇心,故而博得了美国人的好感。在美国人眼里,黄玉雪这样的“顺民”就被立为华裔的榜样。其实黄玉雪在作品中对华裔的形象进行了正面的宣传,她这样做只是为了顺利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然而,该小说却被美国主流文化当作奇异文化的样本来赏玩。同时代的自传体华裔小说所宣扬的华人形象虽然取悦了美国人的猎奇心理,但是正是这种东西方的差异使得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变得形象“刻板”和“模式化”,被更多的读者 (接受者) 贴上了“劣等”的标签。
    2. 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归属研究
    1. 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化特征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坛开始涌现出一批书写华人历史与情感以及展示两代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冲突的华裔作家群。他们是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出生于美国,受到美国的良好教育,因为父母影响而又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凭借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优势,以其特殊的选材与视角介入美国主流文化的话题,这些华裔作家中,其影响力较大的有汤亭亭、谭恩美和赵健秀。
    2.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化归属研究
    2.1汤亭亭作品中的文化归属特征及其代表作《女勇士》
    汤亭亭的写作身份是第二代美国移民,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迫切希望得到美国白种人的认同。一方面,由于他们与白种人接受同样的教育,自认为是美国人;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与自己的华裔身份而感到苦恼与困惑,没有归属感。于是在她们的作品中有一种身份的疏离成分。《女勇士》是汤亭亭的代表作,她通过使用中国文化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尽管有的读者从中国文化角度审视这部作品,认为此书有篡改中国传统文化之嫌。但是我们有只要分析一下汤亭亭这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许这种嫌疑不攻自破。由于作者出生在美国,成长于美国,接受的是美国西式教育,远离中国本土文化,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作者并没有接受系统的中国历史文化教育,汤氏的中国文化知识来源于母亲口头民间故事的叙述和广泛意义对中国文化的阅读,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并非准确。因此,她只能以虚构的方式来表达她所想象的中国生活。再者,汤亭亭本人也承认既然小说是文学作品,那么它们难免就会涉及到根据作者写作的需要而有关虚构的问题。
    《女勇士》主要叙事策略是讲故事(talk-story)。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将个人生活经验和中国历史传说、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以及传统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去反映生活在美国的华人精神和物质上的寻求和探索。《女勇士》中汤亭亭创造性地将男扮女装驰骋疆场的花木兰与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比方说,男扮女装驰骋疆场的花木兰是历史真实,而母亲在她背上刻写了“保家卫国”的字句,背上刻字的细节肯定与中国历史不符,但她想揭示的是早期的华人移民,当她们母亲相送她们时都有要他们勿忘国家、牢记家人的经历。从这一点说,花木兰所代表的美国华人的故事又是可信的。第二代美籍华人在自己生命的意识中必须要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语境,生活的需要和生存的现实使他们感受到被认同于西方文化的必要。小说中母亲的形象往往被冠以“他者”,因为她们的价值观念和作者本人是格格不入的,而小说的结尾,“我”长大后越过岁月的长河回顾母亲艰苦奋斗的一生,爱与理解才取代了“我”当年的不满与愤恨。究其原因,两代人的冲突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华裔美国人只选择其一而摒弃另一种文化与价值观都是片面的。唯一的途径是两种文化的共融,将处于两个世界的无归属状态转化为连接两个世界的力量,这就是多元文化中作者的归属问题。在《女勇士》中,汤亭亭本人就扮演一个渴望用写作去影响和改变美国社会对华人歧视、误解和排斥的一位“女勇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