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语言文化 » 正文

六韬的文学语言

2021-4-10 | 语言文化

 

一、《六韬》的文学艺术表现方式

 

(一)多用四言句

 

《六韬》中采用的句式并无固定模式,三言、四言、五言及六言句等多种句式穿插其中,又间杂以长短句,其中又以四言句最多。三言的有:“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①五言的有:“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②六言的有:“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③

 

《六韬》中的四言句比比皆是,例如,“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④“求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为宝”⑤等。

 

《六韬》大量采用四言句,和战国时期的语言水平是基本吻合的。四言句通常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使文章形成一种整齐的韵律。同时文中还大量地使用长短句,使文章形成一种音调上的落差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朗读记忆。

(二)特殊句法的运用

 

1.问答句。《六韬》中多以文王和武王发起提问,然后再由太公作答。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体现出了每一篇每一卷的中心思想。如《武韬•文启》篇中“文王曰:‘静之奈何?’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虎韬•疾战》中“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这些问答句都清楚地表达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

 

2.判断句。这是《六韬》一书使用最多的文言句式,每篇均有涉及。但在形式上又采用了多种句式,这就使得全书不像其他兵书那样枯燥乏味,犹如信手拈来,通俗易懂,也更能吸引读者,《六韬》中涉及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1)……者,……也。如“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⑥(2)……也。如“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⑦(3)……者,……如“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⑧(4)以“必”作副词表示判断。如“夫欲击者,当审查敌人十四变。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⑨(5)副词“乃”字放在谓语前表示判断。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⑩(6)以“是”字作主语表示判断。如“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3.倒装句。倒装句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法,《六韬》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文韬•明传》中的“太公问:‘王何所问?’”“所”作为一个结构助词无义,所以句子本应为“王问何?”《文韬•守土》中“守土奈何?”“何”作为疑问代词将宾语“守土”前置了;《武韬•顺启》中“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句中的“何如”本应为“如何”,等等。

 

(三)通假字和引申字的运用

 

古代文献一般都有通假字和引申字的情况出现,经统计《六韬》中共有35处出现了通假字,如“文王乃齐三日”???中的“齐”通“斋”,为斋戒之义;“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中的“衡”通“横”,在这里是指强横之义。引申义在《六韬》中有23处,如“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中的“一”原为“统一”之义,这里引申为聚集、集结;“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中的“启”和“闭”都运用了引申义,“启”本指开启,引申为接纳、欢迎,“闭”本指关闭,引申为拒绝、抗拒。

 

(四)文言虚词的使用

 

1.“之”在《六韬》中,主要用于代词和助词。

 

用作人称代词如《文韬•文师》中“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诰命乎!’”这里的“之”应译为第二人称“您”。在《武韬•文伐》中“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则译为第三人称“他”。用作助词如在《龙韬•论将》中“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这里的“之”是定语的标志,可以译为“的”的意思。

 

2.“而”是文言里用得最多、最灵活的一个词,可以用作连词也可以用作代词。用作并列连词如《文韬•国务》中的“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用作转折连词如《文韬•举贤》中的“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用作连接状语,表修饰关系,如《龙韬•立将》中的“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3.“者”作助词,常用来构成以“者”结尾的“者”字结构,在句子中充当各种成分。用在名词之后,其作用一般在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同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者”与名词构成的“者”字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其谓语部分用“也”煞尾,构成“……者,……也”句式,这是文言中常见的判断句。如《龙韬•论将》中“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