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计算机
我校从1987年开始进行计算机教育,现有中华学习机28台。目前,高段学生中基本普及了计算机知识。1987年至1992年,我校学生代表队在宁波市青少年计算机比赛中获得了“五连冠”的优异成绩。
下面将我校抓好计算机教育的一些做法作一简介。
一、坚持,及提高两手抓
在计算机教育中,我们坚持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既达到了普及计算机知识的目的,又为人才的冒尖提供了条件。
为在学生中普及计算机初步知识,我校从四年级开始增设了每周1节的计算机课程,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一种计算机语言,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具备初步的阅读、输入、运行简单程序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在增设计算机课程的同时,学校还建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把普及教育中发现的优秀学生选拔到兴趣小组中来.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25人左右,保证一人一机。每周安排两次活动时间,除学习一些规律性知识(数据结构、编程技巧)外,其余时间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我们要求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但能独豆地操作,而且须具有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习兴挽
计算机教育中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兴趣的培养,学生会感到枯燥,产生厌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上好入门课。第一堂计算机课,我们先给学生演示一些有趣的游戏、音乐、动画等软件,并当场编写程序,请计算机当教师,让学生直接参与解题。
当学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及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确学好这一新兴学科的重要意义。
2.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在教育中,我们鼓励学生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如百鸡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渔夫分鱼问题等。我们要求学生编出程序在计算机上通过运算得出结果。这样,学生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实用价值,更增强了他们学好这门课程的决心。
3.引入竞争机制。如校兴趣小组成员在各班中选拔,在全体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每当进行计算机比赛的前一个月,兴趣小组内每隔两天进行编程操作比赛,用累计得分的方法选拔参赛者。
三、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益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制约了教师使用计算机的专业术语进行知识传授,为此,我们注意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益。
1.运用比喻方法讲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如讲解变量概念时,把一个个变量比作一只只能存能取的方盒子;教学循环语句的结构时,将它比作夹心饼干。
2.采用类比方法,从生活常识中抽象出编程技巧。在教学“求几个数中最大数”的方法时,教师用拳击赛中“打擂台”的例子类比出“求最大数”的方法。
3.借助实验的方法。如在讲解三角转换时,教师通过交换两个瓶子中的不同颜色的墨水的实验,向学生提示了“三角转换法”的基本思路。
四、根据学科特点,注,能力培养
1.加强上机操作,培养动手能力。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改变了过去一般先讲基础知识再讲语句,讲了完整的程序再上机操作的做法。一开始,我们就让学生讨论结构完整的程序,把基础知识的介绍和操作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为提高小组内尖子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我们要求这部分学生每天保证一小时左右的上机时间,加强系统训练。我们从英文打字入手,重点提高学生击键速度。首先,让他们熟记各字键的位置和手指分工,接着按区进行了强化训练,要求学生达到不着宇键能按下规定字键的水平。最后,进行大量英语课文翰入练习。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完全实现了“盲打”,击键速度明显提高,选手们英文打字速度每分钟从原来的40个,提高到80个,进而又提高到15。一220个,达到了一级打字员的水平。
从英文打字,直至编程序,无论何种教育内容,我们总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上机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为拓宽学生的思路,我们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计算机教育方面的报刊上的好文章,学习他人独特的编稗方法,把有保存价值的记录下来,供作日后的参考。
3.进行结构化思维训练,发辱学生的粤维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将大间题分娜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间题,每个小间题又分别用一个程序来解决,从中抓住间题的关健所在.通过长折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六年的计算机教育实践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信念。我们认为,当前在小学中开设计算机课程,进行计算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当前觅待解决的是教材问题.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编写出一套小学计算机教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