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建筑工程
0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最具原生态的人与自然共生融合的物化表现,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自然生态观的反映。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及民居建筑中的诸多处理手法都蕴涵着古代人民充满智慧的生态理念和构建经验。现今,随着人类工业时代的迅猛发展,自然资源的大量耗费已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陷入了困境,创建协调可持续的人居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迫切需要。那些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所蕴藏的生态构建经验,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入地挖掘、整理和研究,通过继承和发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使之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创建宜居的生态环境。因此,解析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构建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河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构建经验
在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智慧的河南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气候打交道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施工技术和方法,创造了大批量的与气候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民居建筑的构筑形态[1]。河南传统民居现有遗存中既有古色古香的古村落,也有保存较完整的大型规模的庄园和官宅,还有冬暖夏凉的生土民居和具有南北风格过渡特征的民居建筑。这些传统民居选址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美;院落规划主次分明;建造技术与装饰艺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相结合,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构建经验。
1.1建筑选址中的生态环境经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地、人万物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结合传统的风水理论,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理想居住环境的选址模式。很多河南传统民居,如豫西的康百万庄园、陕县庙上村民居,豫北的寨卜昌民居、下伏头村民居,豫南的毛铺民居群、临沣寨民居、程相府宅院等,其选址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环境优美。豫西的康百万庄园(图1)。整座庄园面临伊洛河,背依邙岭,南望嵩山,靠近黑石关隘,东有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口,风景宜人。庄园按照我国风水理论中的“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理念选址,建于邙岭南半坡,南临伊洛河,处于闭风向阳的位置,并有充足的水源利于万物生长。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聚居的“向阳、避风、近水”的选址原则,反映了我国民居建筑选址的崇尚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经验。豫南的毛铺民居群包括楼上与楼下两个村民组,是明末彭氏家族由江西迁到此地建村形成。整个古落占地约60亩,是豫南地区保存面积较大、结构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群[2]。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图2),东靠白云山,西依打鼓寨。一条小溪在两山之间从村前由南向北流过,汉湟古驿道沿小溪通向南北。层层的梯田、转动的水车、石砌的房屋、神秘的祠堂,构成一幅典型的豫南大别山民俗建筑诗意地栖居画卷。
1.2建筑院落空间布局中的生态规划经验
河南传统民居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四面围合的院落式布局方式。民居建筑多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物厅堂和正房为主,以位于两侧的若干附属建筑物厢房为次,形成较宽敞的院落,并以此纵向展开组成多进院落,再横向展开组成多路的民居建筑群。这些虚实相间的院落空间序列,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很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3],体现了民居建筑院落空间在解决采光与保温、通风与隔热等问题的生态规划经验。
从河南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庭院布局中可以发现,民居都能够依据实际情况通过院落空间的尺度与面积变化解决采光与保温、通风与隔热等问题。在豫北、豫东和豫西等地,因夏季炎热期相对短,冬季寒冷干燥,更需要良好的采光与保温,民居院落空间多宽敞明亮,由于院内空间宽敞,冬季受到太阳直接辐射的时间长而非常温暖。如豫北民居中的马丕瑶府第的院落布局特点是分居住区和祭祀区两部分,居住区为纵向紧凑布置的四进院落横向并列三路,中路作为最重要的一处院落,其厅堂露脸最多处达4/5,庭院空间敞亮;豫东民居中的开封刘青霞故居的院落布局特点是纵深方向紧凑,三进院总纵深不到54m,这与当时开封的用地紧张有关,但故居的庭院相对宽敞,即正房的窗户外露(露脸)比较宽敞;周口商水县的叶氏民居的院落布局特点是外紧内松,庭院宽敞,三进院总纵深67m。整个院落中的厢房间距大,使正房完全露脸,创造了宽敞明亮的庭院空间;商丘虞城县任家大院院落布局特点是以主轴线为主干,在纵向上多路并进,三进院总纵深近70m。正房主体突出,通面阔尺寸较大,三间正房全部露脸,庭院十分敞亮;商丘穆氏四合院中现存二进院的庭院十分宽敞。豫西民居典型代表康百万庄园的中院(3号院),两进院总纵深26.7m,宽16.7m,院落明亮精致。豫南因冬季寒冷期较短,夏季相对湿热,民居建筑更需要良好的通风与隔热,这里的民居院落空间布局特点则是沿纵轴线布置纵向天井院,由于院落空间尺度狭长,夏季受到太阳直接辐射的时间短而非常阴凉。如南阳淅川县荆紫关民居的一处民居的庭院长15.7m,宽仅3.8m,形成狭长形的院落空间。这样,导致建筑空间布局的方向性很强,有利于穿堂风的形成,从而产生良好的风道导风作用。表1是几处河南典型民居庭院的尺寸比较。1.3建筑结构中的生态技术经验
1.3.1民居建筑结构
河南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主要有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两种类型。在木结构体系中,因不同地域气候和施工技术的不同,形成了以抬梁式为主,兼有穿斗式和二者结合式的三种形式。后两种形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豫南地区,又以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结合形式多见。河南南部信阳和南阳两地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南北建筑风格的交汇区,其建筑结构技术除穿斗式构架外(图3),还创造出了灵活多样的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构架形式,在满足结构功能的同时可节约木材。如信阳新县周河镇柳铺徐家山村徐远木宅则是将抬梁与穿斗进行巧妙结合,采用了一种被当地称为“龙门架”的结构形式(图4)。龙门架的龙门部分采用标准的抬梁式结构,以梁承重传递应力,龙门两侧则为穿斗式的结构形式,通过插在龙门柱上面的横向构件以穿枋形式连成整体,以拉接枋传递应力。这种结合方式因龙门部分无柱子落地,可获得较大的利用空间,又具有了穿斗式的灵活多变、省工省料的结构特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