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外国文学论文 » 正文

阿特伍德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

2021-4-10 | 外国文学论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当代文坛享有国际声誉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往往表现为女权主义、民族主义与生态主义等三大主题。特别在生态主义方面,她不仅以小说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人类的贪婪、残忍和需求的无止境,更以一位独具生态慧眼的学者来关注人类生态环境的前途和命运。本文着重以她的《可以吃的女人》、《浮现》和《使女的故事》等小说为例,来解读她小说中蕴含的生态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一、前言

 

生态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于英美。生态主义文学批评已经超越了以往文学本体论批评、社会学批评、科学化批评、印象式批评等范式类型,它把批评的视角放在了地球生物圈这个广阔的语境下,从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人类环境学和生物工程学等高度来探索人类与自然、与生态和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的是,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发表《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提出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生态运动”概念,这是较早也是较为系统的生态哲学观念。他认为:“浅层生态学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只关心人类的利益;深层生态学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关心的是整个自然界的利益。浅层生态学专注于环境退化的症候,如污染、资源耗竭,等等;深层生态学要追问环境危机的根源,包括社会的、文化的和人性的。在实践上,浅层生态学主张改良现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深层生态学则主张重建人类文明的秩序,使之成为自然整体中的一个有机部分。”[1](P10-31)在这种生态哲学的影响下,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主义文学批评也运用而生,如文学环境伦理学、文学深层生态学、文学生态女性主义等。生态文学批评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反对人类的自私自利,反对对环境气候的污染。主张用整体的、和谐的、多样化的、非对抗性的、相互依存的原则,倡导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视角来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所寓含的生态价值和意义。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彻瑞95尔•格劳特菲尔蒂将生态批评简单明了地定义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批评”。总之,生态批评将生态哲学基本思想引入文学批评,生态批评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学者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自然使命感,而且实现了文学研究与自然生态的联姻。阿特伍德的《浮现》、《可以吃的女人》和《使女的故事》等小说也集中反映了这一严肃的主题。虽然这几部作品的成书时间都在生态批评初具规模之前,但阿特伍德以女性的细腻和独特的感受通过小说的形式来表达了一位学者对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焦虑、内省和反思。

 

二、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

 

阿特伍德的小说的生态主义意蕴深厚,她主要是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径、残忍地戕害人类的朋友动物、森林植物以及从这些恶劣行径的内省中反思人类的种种错误来表现文学生态主义这一严肃主题的。

 

(一)人类探索生态问题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自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P72)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和20世纪中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是生态文学的典范作品。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泛指自然界的生命世界,同时还包含着自然界的非生命世界,也是当今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文明之外又一文明系统。那么,人类探索生态问题方面到底经历了哪些阶段?从生产力的角度,我们不妨将其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文明阶段。由于人类局囿于对自然的深度认识,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没有力量“动辄战胜或征服”自然,只能天然地与自然融一体,主客不分、相互依存,那时人类对大自然既充满恐惧又饱含敬畏。二是亚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阶段。这主要延亘于整个农业文明时代,涵盖有西亚两河流域、东亚古代中国和中美洲三大农业文明,正是在这个时期,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已具备了改变或征服自然的一定能力,主客已经分离,作为主体的人类已经能够反客为主,较为自由地驾驭自然,突出表现在朝代阶段性更替的掠夺性和破坏性,但整个生态系统还没有完全打破,可以循环往复地得以平衡或修复。三是人类中心主义为主的生态文明阶段。这主要指工业革命时期。这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主宰自然并大规模破坏自然的时期,相伴衍生的是不断“征服”自然的“人定胜天”论和“人的价值无限”论,把人设定为自然界的最高标准和最终目的,人类可以牺牲其他物种并超越和支配自然界的一切而存在。这种思维方式最终导致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只注重人自身的利益或价值,而往往忽视其他生命或非生命的利益和价值,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锁定为占有与被占有、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全然忘掉人类自身也是自然一部分的事实。四是整体主义的生态文明时代,这主要指信息社会。当今正处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综合运用信息化控制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对掠夺性、毁灭性的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气候变暖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和地球环境的承载力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已经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生态危机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生态意识、生态价值、生态伦理和生态修复等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议论最多的问题。而阿特伍德创作的这三部长篇小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她用辛辣的笔触描绘和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环境日趋不文明的种种恶行和病态。

 

(二)形象地描述和批判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径

 

阿特伍德的三部长篇小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及其所构成的意象群,再现人类无休止侵犯自然的种种劣行和被恶化了的自然反过来无情报复人类的过程。《可以吃的女人》中的主人公玛丽安的朋友邓肯在聊天时谈起家乡因发展工业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他的家乡在矿区,没有什么树林。“这全是那些熔炼厂造成的,高高的烟囱直插云霄,晚上喷出来的烟都是火红的一片,化学烟尘把好几英里内的树木都熏死了,到处是一片荒凉,只见光秃秃的岩石,连草都不长……”[3](P155)在《浮现》中,树木和其他生物也未能免受人为的祸害,展现在女主人公“我”面前的是满目疮痍的景象:“树木不会长得像过去那么高大了,刚刚长成它们就被砍掉。大树有如鲸鱼那样所剩不多了。”[4](P47)这说明地球的生命支撑系统生态已遭受化学污染和侵蚀,森林植物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在《使女的故事》中更是向世人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在乌托邦的基列国里,人类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却肆意破坏了生态环境,于是,大自然也以同样残酷的现实来报复人类:“过去一段时期里,空气中曾经布满化学物质,辐射线和放射物体,河水里充斥着有毒成分,所有这些都不是一两年就能清除干净的。”[5](P128)这一切都是现实的写照和复制,社会进程看似发展实则倒退,失去自由的人类已异化成非人,“人化”的自然已经阻碍人类休养生息,最终消亡的将是人类自己。在阿特伍德的笔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情景:整个大地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在萎缩,土壤贫瘠盐碱化,江河湖海水体污染严重,资源能源逐渐稀缺,等等,这些都是新世纪人类共同所面临的生态通病,无一不是人类侵犯自然和过度开发自然所造成的恶果,足以反映阿特伍德对生态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对于人类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及扩张式的发展引发的生态忧虑和思考。

Top
站长统计

多对一·精细化服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