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学史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从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原则;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生态自然思想;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态循环意识;知足寡欲、见素抱朴的生态消费思想;“小国寡民”、“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态社会构想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对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挖掘、探讨和学习,对当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原则
人作为万物的一部分,其活动要依据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道法自然要求人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人虽为域中四大之一,但也由“道”而生,更需循“道”而行。“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51章)自然是道、天、地、人应该遵循的法则,自然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在人、地、天、道的系统里,自然是它们最终依归的对象,人类不是宇宙万物的尺度,应当维护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不仅如此,“道”还是万物生化必须遵循的规律。即“道”是统领一切规律的总规律。张岱年解释为:“凡物有所动,皆系遵循一规律而不得不动;凡物之生,亦系遵循一规律而不得不生。然各物的规律并不是相离立而不相干的。此等规律实有其统一,为更根本的规律所统一。或者说,一切规律都根据了一个大规律。”〔1〕即“道”是统领一切规律的总规律。老子还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道德经》第59章)表达了个人修养和治理天下好比收割庄稼一样要因势利导的思想。王弼《道德经注》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法。”〔2〕这种自然主义观点是“典型的东方有机论的生成论哲学”,〔3〕蕴含有深厚的生态学意义。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自然本真的存在,“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可?恶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齐物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庄子认为要尊重自然,在自然中关照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庄子•天道》)从有区别地对待的角度来看,万物各有不同;但若能领悟道,并能从无所不包的道的角度来看待万物,则会发现万物皆有精微至极无处不在的道,无物能离开道,即所谓物物有一太极。对于万物的种种特性,大道仅有显隐之分,而非有无之别,并始终持续发挥着对万物生化的种种作用。
二、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生态自然思想
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整体生态观念,是老庄思想的基础和前提。而“道”既可理解为原点,也可理解为规律,注也体现出“道”的复杂内涵。即“道”既化生万物,又是万物(包括人)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以“道”为基础既是应然的,也是必然的。也只有“天人合一”,才是道、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以一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天下正。”(《道德经》第51章)天地万物得“一”才能得到完满。在此基础上的“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统一于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强调道是世界的本源,社会的运行规律应该效法天地之道。庄子则进一步扩充了“道”的内涵,不同于以往的人生于天地之间,而是抹杀了天地万物与人的区别,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道通为一”。“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就是说不管你喜欢与否,万物都是齐一的,人要因顺自然,消融于自然才能达到和自然的和谐一致。庄子“磅礴万物以为一”(《庄子•逍遥游》)的理想都是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合而为一。
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态循环意识
在中国的古代哲人看来,整个宇宙是一个流衍创生的系统。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道德经》第51章)。因此,人类对待万物,应“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64章),“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德经》第34章)。所以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第13章)意思是说,圣人要想治天下,首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护的人,怎么能把天下托付给他呢?老子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无为”,主要的手段就是“爱护自己”尤其是爱护自己的身体,倘若圣人身体总是出现问题,那么人民群众还敢把天下托付给他吗,他还敢去治理天下吗?庄子指出自然万物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之际则为蛙?之衣……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这种看法虽然并不科学,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万物之间存在着种种联系。“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庄子•寓言》)庄子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其所谓的“几”,“几”可理解为道与道的运行,所以说:“万物皆出于几,皆入于几。”“机”就是“几”,也是道的另一个名号———“自然”。而“天均”,则体现了人与万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循环流转化生。庄子认为,万物形体不同,却相互化生,从而构成生物世界的循环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