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当代文学论文
过去的六年,市作协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精神,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方向、重在建设、服务作家、繁荣创作,文学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好势头。
文学队伍有了新的壮大我们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作协工作的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制定各项措施,努力打造与直辖市地位相称的作家队伍。
一是壮大全国作协会员队伍。在中国作协的全力支持下,六年来共发展在渝中国作协会员41名,使我市中国作协会员由六年前的不足百人发展到现在的128人。
二是努力培养市级作协会员。我们把发展市作协会员作为壮大文学队伍的重要手段,六年共发展市作协会员250余人,使市作协会员达到1385人。
三是不断加强区县作协与行业作协建设。新建区县作协28个、行业作协4个,使基层作协总数达到44个、基层作协会员达到3600余人,逐步完善了重庆文学事业发展的工作网络,夯实了作协基层工作基础。
四是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我们注重编辑队伍培训,提高编辑人员素质,努力改善编辑队伍年龄结构,设立编辑荣誉奖项,使编辑队伍逐步壮大,编辑水平逐年提高,为新形势下重庆文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学阵地有了新的扩充文学阵地建设事关重庆文学事业发展的形象与品质,第二次作代会以来,我们不断拓展重庆文学发展的阵地,注意发挥文学载体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高要求办好《红岩》杂志。调整充实《红岩》杂志人员力量,实施管办分离,强化文学品质,改版栏目内容,打造“中国诗集”等品牌栏目,创办《重庆评论》、《文心网》,初步建成以《红岩》为主体,以《重庆评论》和《文心网》为双翼的“一身两翼”发展新格局。
六年来,《红岩》杂志有33件首发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选载,展示了重庆文学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体现了重庆文学建设的新风貌。《红岩》杂志由于导向正确,品质全面上升,被评为“重庆市一级期刊”、“重庆市双十佳期刊”。
二是《重庆文学》与《作家视野》呈现新面貌。按照本土性、普及性、兼容性定位,《重庆文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扩容一倍,在扶持本土作家和文学新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家视野》报通过扩版由原来4开4版改为4开8版,内容更加丰富,成为服务基层、服务作家的信息平台、成为文学创作的窗口和会员的文学家园,有力地推动了重庆文学的科学发展。
三是开通了《重庆作家网》。搭建了又一个重庆文学的信息交流平台。
四是重庆文学院建设取得新成效。装修完成逾1000平方米的创作员学习培训大楼,初步建成创作员队伍的活动中心、培训中心和创作中心,举办了一系列作家挂职、作品研讨、文学采风、创作讲习、改稿笔会等文学活动,组织辅导“8090”青年作家,连续评选巴蜀青年文学奖,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文学新人。五是各学会刊物展现新特色。重庆新诗学会、诗词学会、散文学会分别创办了学会刊物《银河系》、《重庆国诗》和《重庆散文》,诗书画研究会出版了专辑,学会刊物从一个侧面展现出重庆文学事业发展的蓬勃局面。
区县文学阵地建设各有千秋。自二次作代会来,全市40个区县全部建立作家协会,区县文学报刊和市级部门文学报刊达到30多种,编发了大量文学作品,营造了重庆文学发展的浓厚氛围。
文学政策有了新的突破本届以来,我们始终把加强文学政策建设作为作协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通过出台激励创作的办法措施,调动广大作家的积极性,形成了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的良好氛围。
一是出台了《重庆市扶持重点文学作品创作签约管理办法》。采用提纲签约、文稿签约、成果签约、外地作家重庆题材签约四种方式与重点作家进行签约创作,签约作品可获得5万元的创作补贴和出版补贴。去年已实现首批共10件作品签约,推进了重庆文学精品建设的进程。二是出台了《重庆作家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作品奖励办法》。明确重庆作家在《人民文学》、《诗刊》、《当代》、《收获》、《散文》、《文学评论》、《小说选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17种核心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刊发的作品的稿费奖励办法,认真做好重庆作家在上述报刊公开发表或选载文学作品的统计工作,及时奖励刊发作品,去年兑现30余位作家128篇作品的奖励,充分调动了广大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三是坚持一年出版一套丛书的政策措施。结合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特点,围绕都市作家群、乌江作家群和库区作家群,通过丛书方式为作家提供作品出版支持。至目前已推出重庆直辖十年文学丛书、界限诗歌丛书、乌江作家丛书、三峡库区作家丛书、重庆文学院创作员作品丛书和金佛山作家丛书等,都市作家丛书已启动相关工作。丛书的推出在全国和重庆文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较好地激发了重庆作家的创作热情。四是完善文学奖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重庆市文学奖、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红岩文学奖、巴蜀青年文学奖等文学奖项的奖励办法,新设立了“何其芳诗歌奖”,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的原则,规范评奖程序,杜绝关系评奖,全面增强重庆文学奖项的公信度,进一步提升重庆文学的创作质量。文学活动有了新的扩展我们把开展文学活动作为推动文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拓宽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各项文学活动的内涵。一是广泛开展文学培训活动。加大对区县作者培训,六年来共组织10余批次作家、编辑,深入万州、巫山、酉阳、丰都、永川、南川、万盛、荣昌、潼南、城口等区县与作者座谈、交流,开阔作者眼界,提升创作水平。加强创作员培养,举办青年作家文学讲习研讨班,全市创作员队伍已发展到100余名,逐步成为重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支持外出培训,六年来共推荐11名作家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级创作班学习,推荐1名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参加《民族文学》杂志社举办的研讨班学习培训,推荐5名作家到杭州和河北中国作协创作之家交流。命名巴南区界石镇为“巴渝儿歌创作基地”,命名沙坪坝区青木关镇为“农民文学创作基地”。二是认真组织文学采风活动。我们组织“重走长征路,深切缅怀党的丰功伟绩”采风团赴贵州遵义、习水、赤水等地进行采风活动,行程达1千余公里。深入区县和行业采风创作,积极组织作家参加中国重庆长江三峡红叶节,举办诗歌散文大赛,出版作品专辑;参加潼南菜花节、巫溪端午节和乌江画廊采风,宣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文化建设发挥作协应有的作用;深入司法系统进行文学创作采风,宣传直辖十年来我市司法建设取得的成就。围绕重大社会事件开展采风活动,组织“重庆作家抗旱救灾采访”、“重庆作家抗震救灾采访”、“红岩杂志抗震特刊义卖”,“重庆高速公路建设成果采风团”等,在时代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发出作家的声音。开展作家挂职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择优选派岳非丘、黄兴邦、刘芳晓等作家到相关地区体验生活。三是加强作品研讨活动。每年组织作品研讨会十余个,研讨作品近40部。先后组织召开了长篇小说《白沙码头》、《门朝天开》、《大码头》、《水龙》、《填四川》、《泣红传》、《老风口》、《最后的巫歌》等小说作品研讨会;召开了《手写体》、《半轮秋》、《远水》等散文作品研讨会;召开了《所谓草民》、《安民为天》等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和普东、王顺彬、华万里、唐诗等多位诗人的诗歌作品研讨会。通过组织召开研讨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庆文学发展现状的讨论和批评,对提高文学创作质量,加强文学评论工作,繁荣和发展重庆文学事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四是扎实推进作品推介与交流活动。认真推荐重庆作家作品参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全国性奖项;推荐优秀作品申报中国作协重点项目扶持。参加“重庆文化成果展演周”活动,举办十年文学成果展,多次公开展出重庆作家诗人获奖作品和160余部优秀作品与大批图片、资料,展示重庆作家创作的硕果。开展对台、对日、对越、对英文学交流活动,组织召开“渝台作家文学恳谈会”、中日文学研究重庆座谈会、中越文学交流重庆座谈会;邀请作家出席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成立10周年活动,与英国驻渝领事馆共同举办“森林重庆”中英诗歌朗诵会。加大“8090后”作家培养力度,召开青年作家座谈会,10名青年作家与10名重庆知名作家结为对子,形成长期联系制度。开展区县及行业作协交流活动,组织部分作协负责人赴外地和市内考察交流。五是组织其他大型文学活动。组织“中国著名作家看重庆”、“中国诗人看重庆”、“中国作家丰都行”等活动,成功承办中国作协七届九次主席团会、七届五次全委会议,向全国文学界展示了重庆作协和作家们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了重庆文学与全国的交流,展示了重庆文学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