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教学论文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文化对于个体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中的价值观构建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价值观形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决定的。从一个个体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来看,价值观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个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1]。一方面人们的价值观受个体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父母、学校、社会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把外在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个体又在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根据自我的需要,不断选择、过滤外在的价值观念,将其整合成自己的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矛盾:人的多种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需要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孰重孰轻的矛盾[2],人的自我意识中对自己认识和接纳的程度以及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对选择外部价值观念的影响,人已有的价值观念与外部世界价值观念的冲突等等。本文试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高校心理健康的文化建构。
1构建“三元”心理文化生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人格完善、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笔者试结合中医药文化、临川文化及?B江医学文化的底蕴,全力构建“三元”心理文化生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着重医学人文关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掌握中医药文化、临川文化、?B江医学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造具有中医药文化、临川文化特色的认知结构,促使其正确评价客观事物,主动有效地适应学校生活与社会环境,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
2融合“三元文化”底蕴,发挥生态文化潜在作用
2.1中医经典熏陶,立足生命教育
在课堂教育过程中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将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营造传统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授与熏陶,注重学生的心理养生。例如结合《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教会学生乐天知命,享受生命,塑造积极的自我观念,让学生能够悦纳自我,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仅让学生领悟中医经典的魅力,同时积淀了中医药文化底蕴,成为合格医学人,进而成为具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心理健康人[3]。
2.1.1创设助人环境,体现个体价值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充分发挥学生心灵信使的助人功能,做到关心从身边的人做起,将助人的功能从我开始延续。紧扣班级与宿舍主阵地,让助人变得亲切动人[4]。在日常的助人过程中,感受身边同学的仁爱善良之心,使学生恰当地认同他人,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学会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和别人分享爱与恨、乐与忧。看到别人的成功,怀有同样的喜悦,为之祝贺;看到别人的不幸,怀有恻隐之心,伸出热情的手,帮助别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感受价值与快乐,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1.2践行心理养生,构建心理养生范式
中医学认为,人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更是一个自然的人、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自然和社会环境独立相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种种变化必然要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论述人的精神活动与四时的节律变化有密切联系,要使情志顺四时,应要主动按季节进入调摄。春天是生发季节,要舒坦自然、放松、活泼、充满生机,由于春天天气变化快,人的情绪波动大,及时有效组织内向的学生谈心和团体辅导,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发泄不良情绪,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组织学生坚持身体锻炼,保持对人生、对社会持正确态度,正确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做到心胸宽阔,为人宽容、和善,搞好人际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
3结语
在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摸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把握工作规律,创新教育理念,探索工作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还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历史及当代社会背景下进行系统研究,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