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 » 正文

生态畜牧业进展路径

2021-4-10 | 农业

探索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海南州畜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按照“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场资源为基础、以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经营方式为关键、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总体要求,在分析当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畜牧业良性循环经济为发展目标模式的思路,并着重就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1生态畜牧业发展概况

 

1.1基本概况

 

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青海湖之南,日月山以西,总面积4.46万km2,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3500m左右。州内气候寒冷干燥,大气稀薄,干旱少雨,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年均气温0.5℃~7.3℃,年降水量250~425mm,年蒸发量1826mm,无明显四季之分,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州辖5县36个乡镇424个村1336个社44.92万人。其中,农牧民占总人口的74.8%;共有各类草原5072.3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4663.39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10%;各类草食畜存栏461.39万头(只),占全省草食畜25%;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为41.01%、46.53%、41.13%;肉类总量53855吨,奶类总产量43606t,羊毛总产量4482t,绒毛总产量280.72t。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4490元。

 

1.2发展现状

 

全州畜牧业经过“十一五”的稳定发展,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设施畜牧业稳步发展,牧区水电路均得到较大改善,农牧民科技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效益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尤其是2008年在共和、贵南、同德三县的3个村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结合3个村畜牧业发展实际,探索“减人减畜,多种经营”、“草场保护,建设养畜”、“草场治理,种草养畜”等三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46个,入社牧户18738户,668976人,入社率达59%;入社草场1414万亩,入社率达41%,入社牲畜97万头只,入社率达35%。充分利用2011年省级支农资金扶持项目,投资4983万元,种植当年生优质牧草13.6万亩,选育生产母牦牛3760头,选育后备种公牛600头,能繁母牛600头,育肥绵羊6万只,修建草料棚156座9360m2,养殖小区13处,民俗产品加工销售点3处,“牧家乐”旅游接待点2处,购置牧草收储机械11台(套),饲料加工设备3台(套),建立河卡有机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培训农牧民2万余人次。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共和县环湖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兴海县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区、贵南县草产业发展示范区、同德县良种牦牛养殖示范区、贵德县农牧藕合式示范区,并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启动村、带动建设村,进一步全面推进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

 

2发展生态畜牧业优势

 

2.1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全州畜牧业以“围栏草场、牲畜暖棚、人工种草、农牧定居”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截止2010年,建成畜牧业“四配套”1.69万户,占总牧业户的57%;建成畜牧业“八配套”,占总牧户2.7%;建成围栏草场1957万亩,占冬春草场79%;累计建成牧区畜棚1.69万座,覆盖率达57%,种植当年生牧草21万亩,牧民基本实现定居生活。“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利项目489项,投资71669.8万元,解决了16.3万人,172.46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农牧区通电通讯得到较大改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2.2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海南州境内7条省国道线构成“三纵四横”相互连通的整体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极具资源的集聚功能和市场的辐射功能。州内海拔高,气候冷凉,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草地无污染是发展绿色有机畜产品的理想之地。州内洁净的生态环境和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态文化底蕴,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构筑了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2.3发展政策机遇十分有利

 

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三江源保护二期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家秩序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被省政府纳入全省“四大示范区”之一,以上这些政策机遇却为我州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社会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4发展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全州上下谋发展,思发展、盼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高原生态十分脆弱,十分重要,十分需要保护,高原粗放的草原畜牧业走生态之路已形成共识,在保护生态中发展,把传统畜牧业的精华与现代畜牧业的先进理念和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是提高高原生态畜牧业综合效益的有效措施,是顺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治本之策。

 

3发展生态畜牧业制约因素

 

3.1人、畜、草矛盾突出

 

全州牧民人均占有可利用草场269.6亩,畜均占有可利用草场10亩,牧民人均占有草食畜26.7头(只),全州理论载畜量432.79万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678.7万个羊单位,超载率达56.83%,高原草地产草量不高,人工草地面积小,靠天养畜放牧的局面没有得到大的改善,人草畜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草原沙化退化现象还未根本改变,部分地区牧民已成为生态移民,脆弱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已给农牧民生产生活空间带来了威胁。

 

3.2经济基础薄弱

 

由于我州经济基础薄弱,城镇产业支撑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容纳劳动力就业少,州内经济依然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地区经济的总体格局是:一产水平低,二产规模小,三产基础差。农牧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少,绝大多数的农牧民对草原放牧依赖性较大,难以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转移获得增收渠道,发展空间单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