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农业
传统农业可以为人们提供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但由于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往往以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耕种坡地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增加农产品总量,其结果是过度开发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农产品供给短缺,又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现代农业能够维系土地的持续高产并能有效遏制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过度开发问题,其产品具有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合乎市场经济的要求。但过量使用化学物品所造成的食品不安全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日益严峻。继现代农业之后,世界农业的走向如何?已引起了广大学者和决策者们的高度关注。
人类从来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总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生态农业模式的开发和推广就是这种探索的结果。由于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而设计的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当广大消费者形成了选择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偏好,并愿意为此支付较高价格的信号,通过市场传递给农业生产者,且生态农产品又能够使生产者得到更好的效益时,生态农业就会上升为主导农业。生态农业因各地的环境和地域特点不同而有所区别,湿地生态农业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形式。本文以洞庭湖区为例,研究基于湿地保护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应用。
一、文献综述
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外文献有关洞庭湖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直接研究成果较少,但是最近几年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资料。TianShi等以金山县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中国如何有效制订生态农业发展政策;Mark运用社会生态模式研究法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战略;FridolinKrausmann等运用社会—生态学原理及制度变迁的概念研究了英国和澳大利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土地利用以及劳动力组织方式的变化;A.L.Collins等从英国和欧洲的实际经验分析农业污染扩散监控与模拟的政策支持;CurtisJ.Richardson等研究了沼泽地磷含量的生态阈值;JanVenglovsky等分析了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动物肥料和生物活素的卫生与生态风险;X.J.Yea阐述了生态农业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并分析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和蕴含的基本原理。国内学术界对生态农业的基础研究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农业思想的研究、生态农业及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外生态农业比较研究、生态农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研究、各区域生态农业发展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原理、一般模式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展开。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李文华的《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基本原理、主要模式、技术以及设计、评价与管理方法,重点分析了不同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观点和思路,对本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关于洞庭湖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学者们提出了干旱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淡水湖泊生态农业模式、草地生态农业模式、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粮食主要产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荻苇、荻林生态开发模式,以芦为主的芦、林、鱼和以林为主的林、草、禽、鱼等模式。这些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学者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洞庭湖区湿地保护与农业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洞庭湖湿地的生态保护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功能评价、洞庭湖湿地的退化与恢复、洞庭湖湿地的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展开。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农业、湿地保护和洞庭湖区的治理及开发的研究,尽管在加强湿地保护和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往往研究的价值取向偏重于单方面的研究生态农业或湿地保护,将生态农业和湿地保护综合起来研究其发展模式的成果比较少见。本文将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研究适合湖区特点的湿地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应用。
二、洞庭湖湿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洞庭湖区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段的南岸,其范围包括湘北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株州、湘潭6个省辖市,29个县(市)和15个国营农场,湖泊湿地262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16万平方公里,耕地88.8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和淡水渔基地之一,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近年来,洞庭湖区农业在为保障全省乃至全国食品供给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在资源环境和产品质量及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负面效应也日趋严峻。(1)农业生产成本加大,严重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由于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商业能源的高投入,使湖区农业日益依赖于现代工业和石化能源,而作为不可再生的石化能源,其储量的有限性和开发难度及生产的大量投入,使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能源紧缺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2)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处湖区的岳阳、益阳、常德等地方,江河沿线上通、下堵、中淤,特别是东洞庭湖区,前几年高水位、危水位、上涨快、下泄慢,洪涝灾害频繁。三峡大坝建成后,虽洪灾减少,但枯水季节缺水现象开始凸现。此外每年风灾时有发生。(3)植被破坏、湖泊减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垦荒殖稼使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和扩大养殖工程及泥沙淤积,不断侵占湖水面积,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的洞庭湖,湖泊面积由1949年的4340平方公里减少到1998年2625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32.98平方公里。按此推算,100年后整个湖泊将变为平地,自然灾害会更加频繁。(4)物种减少,严重影响生态平衡。高产农业使种植过份集中在少数几种农作物的高产品种上,造成种质狭窄;而森林和湖泊面积减少又使野生动植物减少栖身之地;化肥农药的残毒不仅影响人畜健康,而且使大批害虫天敌和有益生物逐年减少乃至灭绝。(5)农田大量有机肥料的减少和化肥的增施使土地质量下降。整体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中低产田较多。不仅如此,而且大量氮肥的施用,在农田和饮水中残留过量的亚硝酸盐沉积,对人畜造成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