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农业
竹荪(Dictyophora)又名竹笙、竹参、僧笠蕈、竹松、仙人伞、竹姑娘,属担子菌亚门腹菌纲鬼笔科,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享有“菌中皇后”之美称[1]。其形态优美,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所含19种氨基酸占总重量的40%,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5%,还含有丰富的VC、VB1、VB2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显著的滋补保健作用[2]。
目前,人工栽培竹荪普遍以大田棚栽为主,这种栽培方式需要搭建荫棚[3-5],而林下套种竹荪,充分利用林间特有的环境,不必搭建荫棚,减少了劳动量。另外,竹荪不能连作,一般种植过的田块要轮种其他作物3年以上才能作为竹荪栽培地,否则产量低,甚至绝收。因此,大田棚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田地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栽培成本。利用菌草技术[6],在竹林下套种竹荪,经济效益佳。一是充分利用当地的野草资源,从源头节约了栽培成本,而且野草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因而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模式,符合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二是有效解决了当今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菌林矛盾”。“草代木”减少了食、药用菌生产中对于木材的需求,也就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保护环境。三是竹林内存在的土壤环境,为竹荪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为生长出优质高产的竹荪奠定了基础。四是竹林内阴凉潮湿,加之适度的郁闭度,为竹荪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免去了大田栽培搭建荫棚的麻烦,节约了成本。五是利用菌草生态栽培技术栽培的竹荪,可产干品1350kg/hm2以上,经济效益可观。
1培养料(菌草)的收集
利用菌草技术栽培竹荪,主要是利用野外丰富的野草资源来栽培竹荪[6]。因此,在竹荪栽培之前,要准备充足的栽培料(主要是菌草),较为普遍的菌草有五节芒、芒萁、类芦等。将收集的菌草,自然晾晒后用破碎机破碎,即可作为栽培竹荪的原材料。
2栽培料配方
食用菌废料(或农家下脚料)15~30t/hm2,经过压碾破碎的菌草60t/hm2,尿素750~900kg/hm2,磷酸钙375kg/hm2,石膏300kg/hm2,麸皮600kg/hm2,土壤和培养料pH值约为6。
3林地选择
栽培竹荪的竹林要求地势平缓,阴凉潮湿,郁闭度在0.7以上;土壤质地疏松不易板结,团粒结构好,pH值呈酸性。另外,由于竹荪栽培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因而选取的地块最少3年以上未栽培过竹荪。
4堆料发酵
将备好的原料拉到已经选好的竹林旁,先让其充分日晒雨淋后,再建堆发酵。建堆时,若栽培料的含水量达不到65%,需喷洒适量清水或0.3%石灰水,调节含水量。然后按照铺1层菌草,1层食用菌废料(或农家下脚料),再撒上一些尿素和石膏粉的原则,依次堆制,建成长方形堆。栽培料制堆完成后,露天发酵。如果要加快发酵的速度,提升发酵的效果,也可在制堆完成后,用薄膜将其遮好发酵。当料堆中心温度达到65℃时第1次翻堆,共翻3~4次;当料发酵至暗褐色,并无刺激性气味时,即可下地接种[7-9]。
5整畦接种
5.1旧竹穴播法
选择砍伐2年以上的竹,在其旁边上坡方向挖1个穴位,深20~25cm,穴位用层播法。也可在竹林里从高到低,每隔25~30cm挖一条小沟,深7~10cm,沟底垫上少许腐竹或竹鞭,撒上菌种后覆土。
5.2建畦层播法
在竹林地中挖开宽40~50cm、高15~25cm的畦。最好沿坡地走向建畦,防止雨季林中积水冲毁畦床。畦建好后,铺上1层10~12cm发酵好的料,接种1层(栽培种以块状播下为好),再铺1层发酵料,接1层种,重复3次。用脚踏实,覆2~3cm的碎土层,再盖1层竹叶或稻草、松针。接种后,如果气温较低,最好覆膜保温。15d左右抽样检查1次,若发现块状种边缘发黑应立即补种。如果发现菌种被其他杂菌污染,应对栽培料作相应的处理(如喷洒适量的2%石灰水),然后立即补种。
6水分管理
竹林栽培水分管理极为重要,竹荪不耐旱也不耐渍,穴位排水沟要疏通,干旱时要浇水保湿,以不低于60%为好。冬季15~20d、夏季3~5d浇水1次,浇水不宜过急,防止冲散表面盖的竹叶层。土壤含水量要经常保持在15%~18%(检查方法:抓一把土壤,捏之能成团,放之即松散)发现覆土被水冲变薄,料露面时,要及时补盖覆土。
7采收加工
为确保竹荪的等级品质,要适时进行采收。利用菌草生态栽培技术种植的竹荪,菌柄粗壮高大,菌裙鲜亮脆嫩。在竹荪烘烤之前,先将竹荪在烤垫上摆放整齐,用小刀将竹荪菌柄底部长有白皮的地方轻轻划开,然后按照低温—高温—低温的原则烘烤。竹荪烘烤至七八成干,即可捆扎,而后再放回至烘干为止。最后,将烘干的竹荪放置在空气中5~10min,适当回潮,以防在装袋时损坏竹荪,降低其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