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党建行政 » 正文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2021-4-10 | 党建行政

摘  要: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一部关注民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初成时期;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三是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六大,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四是党的十六大至今,这是党高度关注并着重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民生建设上升到体现以人为本、追求幸福感的新时期。我党的民生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必须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改善民生的主体;二是必须始终将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手段;三是必须将改善民生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四是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民生建设实践;五是必须将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群众幸福感作为民生建设的归宿和目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民生思想   经验
    回眸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是一部关注民生的历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思想体系,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与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考察和梳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共产党服务民生的经验、教训及启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初成时期。这一时期,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参与主体是农民的现状,紧紧抓住土地分配等民生基本问题,形成了“人民翻身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思想。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入手,针对封建的土地政策,响亮地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解放出来。根据地的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改善,农民成为我们党早期革命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有力地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和支持革命的积极性,为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充分调动各个阶层投身抗战的积极性,支持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及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1937年8月,洛川会议明确地主以减租减息、农民以交租交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并将此内容写入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减租减息”政策,符合全民族共同抗战的需要,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土地政策,党还提出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思想。1942年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要给人民以东西。”为使税负建立在合理水平上,中国共产党还采纳了边区政府议员李鼎铭先生的建议,实行“精兵简政”的政策。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提出党进行革命的民生目标,他说:“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抓手,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47年召开的全国土地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通过土地改革,使广大群众分到了土地,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充分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同时,党还高度重视减轻人民负担。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使自卫战争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必须使人民负担较前减轻,使我解放区人民虽然处于战争环境,而其生活仍能有所改善。”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为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和经济前提。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民生建设取得全方位进步。同时由于大跃进、“阶级斗争为纲”等左的思想影响,也使我党的民生工作在曲折中进步。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旧中国留下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明显提高。毛泽东反复强调说:“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反映到教育方面,让广大穷苦孩子都能上学,普遍接受初中和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0%,到198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占93.0%。 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扫盲运运动决议》,指出: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扫除文盲,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文盲状态,具有现代化的文化,这是我国文化上的一次大革命,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大的政治任务。 到1964年为止,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1954年,新中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社会保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在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
    在医疗卫生事业上,新中国迅速消灭或控制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病与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天花等,使城乡大多数人的医疗基本有了保障;在城市里的国家干部和职工中实行公费医疗制,生病不论门诊或住院,都不要个人缴费;其家属和未成年子女享受半公费医疗,生病无论门诊或住院,不再交费。60年代的“六.二六”指示提倡“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医疗问题。人民群众积极相应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全民体质”,大多数人的体质明显增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