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相关 » 正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2021-4-10 | 教育相关

摘  要: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经验、办学资源、学校声誉等方面与老牌的本科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办学理念、学科定位、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故而有必要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进行探讨,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新建  地方院校  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2011年,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再次凸现。创新已经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而是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支高等教育的生力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力量,它同样承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任务。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经验、办学资源、学校声誉等方面与老牌的本科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办学理念、学科定位、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故而有必要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进行探讨,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培养原则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创造新的事物。中国《辞海》里讲“创:始造之也 ,是首创、创始之义;”①“新:初次出现,与旧相对”②;在西方,英语中的创新 (Innovation) 来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最先在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成为创新理论研究的鼻祖。但他主要是从经济角度,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技术—经济间的基本互动机制进行了考量。美国的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指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的一种行为。现在创新的概念已经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等。但是,创新不一定是绝对全新的东西,一些旧东西融合新的元素,配以新的形式,也可以叫做创新,只要它满足了人类进步过程中的某些需求即可。 
    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胡锦涛主席曾深刻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第一,个性化原则。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遵循个性化原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素质特点决定了其既不可能像重点大学、老牌本科那样厚重,也不像高职院校那么参差不齐,只能按照学校定位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勤思考,多讨论,在所有的环节中把批判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多样性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一种执着、宽松、为先的治学氛围和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环境。第二,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创新能力是知识结构、智力结构、非智力结构的有机统一。实践创新能力符合创新人才的要求,也体现了地方本科的实践性、技能性、应用性的本质特征。第三,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具体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践分化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过程”③。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第四,协作性原则。所谓协作是指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首先要学会与人相处、关心他人。其次是要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造。
    二、现状与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属于地方(区域)性院校,本科办学时间不长,历史沉淀不够,知名度不高,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仍然是采用传统模式和专科模式,过于偏重知识数量积累,忽视思想方法创新,故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很低。
    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评价体系的制约。目前,我国仍采用的是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死记硬背,并成为衡量教学质量标准的政策舆论导向等。静态的应试指标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偏重知识数量积累、忽视思想方法创新,从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二是课程结构和设置不合理。很多课程适应不了现代科技和创新人才能力的要求。专业设置过细,课程内容重复,必修课太多,选修课太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和经验的不足,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少之又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不能因材施教,不利于发挥学生特长和调动其学习兴趣。三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从专科学校转化而来,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较落后,从而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实践教学的意识薄弱,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视不够,投入的经费很少,管理体系不健全,使学生的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知识结构方面不合理。在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较多,硕士和博士学历很少;在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缺乏高层次人才;在人员结构上,教师队伍内部在学科建设方面缺乏拔尖人才、学术骨干;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往往存在只重教学而轻研究的局面,大多数属于教学型教师,此外缺乏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很多老师仍然停留在专科教育基础上。五学生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现在的大学生,给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考取研究生。虽然对现状有很多不满,可只是发发牢骚,唉声叹气;他们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而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对创新感兴趣的不多,即使有,或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或只停留在认识上,不付诸行动。有的学生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创新,在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方面很稚嫩。此外,由于就业竞争压力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知名度不高,很多学生感到前途渺茫,采取混日子的方式虚度青春,故而他们创新意识薄弱,更谈不上创新欲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