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当代文学论文
一、作为美国文学界的一朵奇葩,现代犹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犹太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极具代表性、内涵丰富的文学现象,并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它是一种以文学形式出现而又蕴涵着更为深远意义的“社会文化运动”,是古老犹太文化经由欧洲犹太移民的负载而与美国社会发生诸种文化碰撞和文化变迁后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以及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在文学领域的复杂表现。[1]
美国犹太文学生动地记录了美国犹太移民的文化变迁历程,蕴藏了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的。本文将基于《隔都的婚礼》(AGhettoWedding)、《谎言》(TheLie)、《孤独的孩子们》(ChildrenofLoneliness)、《五十美分睡一夜》(FiftyCentsaNight)这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早期美国犹太小说,从其内容、主题出发,对早期犹太移民在美国遇到的一些生活、文化、思想等问题进行思考。
二、文化背景
文学作品往往是现实生活不同层面的写照,它与作品形成和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这些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几千年的流浪史使犹太人一直以一种客民身份出现在世界各地,他们四处漂泊,努力寻求,希望找到或建立一个真正属于犹太民族的国家。新大陆的发现为犹太人带来了一线曙光。1654年秋天,来自荷兰在巴西的殖民地累西腓的23个落魄的犹太人,乘坐简陋的“圣·凯瑟琳”号海轮登上北美大陆曼哈顿岛为犹太人移居美国正式拉开了序幕,[2]美国从此逐渐成为犹太人寻求自由、民主、民族身份的应许之地。到了19世纪,由于欧洲一些国家的反犹主义思潮,特别是俄国沙皇对犹太人残酷的集体迫害,这种移民热更是达到了新的高潮。
随着犹太移民在美国的大幅增加,这个独特的团体中相应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犹太作家,他们真实地记述了自己的经历,描写了犹太人在美国的境遇和两种异质文化融合撞击为犹太人带来的进步和矛盾冲突。
三、文本分析
本文列举的几篇小说都是在20世纪初期完成的,属于早期的美国犹太文学。它们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犹太移民在美国的生活状况,但是由于每个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不同,这几篇小说的主题侧重点和作者对待这种新生活的态度也略有不同。
亚伯拉罕·卡恩(AbrahamCahan)在《隔都的婚礼》中主要描写了一对生活境遇不佳的男女主人公为了举办一场体面的婚礼花费掉大量金钱却最终收不到足够的彩礼作为补偿的故事,文章真实地揭示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犹太移民在纽约下城东区的生活状况。男主人公纳桑在严酷的生活驱使下被迫成为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女主人公高德则不得不靠女红取得微薄收入。事实上,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的犹太移民中非常普遍。但是,他们虽然生活拮据却不是乞丐;虽然过着卑微甚至低下的生活,但毕竟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来维持生计,所以他们宁肯选择这样艰难的生活,并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文章中的婚礼看似很失败,新娘昏厥,宾客稀少,典礼结束后也没有马车接送,但文章的结尾两位沮丧的主人公在回家的途中却感觉到一种精神的升华。沿街小混混的戏弄嘲笑没有增加他们的沮丧,反而使他们更加坚强,更清楚地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扶持和爱。
玛丽·安汀(MaryAntin)在她的《谎言》中似乎对犹太移民在美国的新生活抱有更为乐观的态度,她热情积极地鼓励支持美国化,把美国完全当成可以实现犹太人理想的应许之地。所以在她的小说中,罗斯坦老师成了一个几近完美的美国形象代表,认真负责、热情善良、思维敏锐、总能读懂别人的心思,并且不断地帮助沉默害羞的犹太小男孩大卫,帮助他学习融入美国文化。当她猜测到大卫生病的真实原因———愧疚于父亲为了让自己多受两年教育而在政府文件上谎报年龄时,更是积极地走进大卫的家中为大卫“治病”,帮他解除心理上的愧疚感。
该谎言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冲突的产物,因为对来自俄罗斯备受沙皇迫害的犹太人而言,对政府撒谎根本不是谎言,更不可能成为一种道德问题;而在美国这种完全迥异的文化里,说假话就是谎言,对政府说谎更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安汀看到了美国化过程中两种文化冲突可能带来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她把罗斯坦老师塑造成了犹太人在美国化过程中的指路人,并借她之口给所有渴望自由民主的犹太人一个美国合法公民的身份———所有为自由而战的勇敢的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从文章中对知识的渴求可以看出,安汀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犹太人的思想转变,实现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进而使美国这个应许之地成为犹太人真正的家。这种对教育的重视,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身份地位历来都存在于犹太人思想的深处,[3]所以安汀的这种想法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她似乎太小看这种文化撞击带来的矛盾,太过乐观,毕竟这种矛盾是两种迥异世界和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
安泽尔·夜泽尔斯卡(AnziaYezierska)对美国化的态度显然不像安汀那么乐观,他在《孤独的孩子们》中把这种文化冲击带给犹太移民的困惑、迷茫表现得更为深刻。作者一改以上小说对故事情节的重视,把笔墨集中在人物心理刻画上;同时也把注意力从美国大环境与犹太移民之间的矛盾转移到这些移民者与其下一代的身上,描述这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犹太小孩在两种文化、两种世界中遇到的思想精神方面的困难挫折及产生的矛盾心理,并企图为他们寻找一条新的路径。作者在这里选用了“父与子”的传统主题来反映这种文化冲突。父辈因素一方面是子辈因素的“本源”,另一方面又是子辈因素成长的障碍;子辈因素既是对父辈因素的延展,同时又是父辈因素的一种反动和背离。
迈克尔·高尔德(MichaelGold)则对犹太移民的生活做了全面细致的记录。他甩开了前几种叙述方式和主题,不再构架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记忆的片段。他的《五十美分睡一夜》就是一个五岁犹太小男孩对自己居住的喧嚣熙攘的犹太街区的记忆。文章中的街区充斥着各种杂音:叫卖、谩骂、婴儿的啼哭、狗的嚎叫、顽童的嬉戏、漫天的流言蜚语……街道上涌动着各色人物:沿街小贩、赌徒、妓女、流氓、顽童、闲来无事的妇女……而这些都是对当时生活最真实、生动的写照。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只是一味地讲述一些记忆片段,但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在城东下区的犹太人潦倒的生活状态。小说中贫穷可怜的街头妓女罗斯,无奈地忍受着残忍的现实生活的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