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态建设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新目标和新任务,是党的十七大面对21世纪做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部署。学术界关于文明问题的研究随即转向生态文明这个重点和难点课题,这里就近期建设性思路和观点进行概述。
一、从生态看生态文明概念的本质和内涵
对于生态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单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广义的生态不仅指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指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统一。基于此,对于生态文明的本质涵义问题,有些论者从最宽泛意义上理解,认为生态文明是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另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以自然生态领域为基础性层次的、扩展到整个社会有机体领域的文明形式,是社会的全面转型,包括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转型,社会政治转型,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社会文化转型。也有学者从马克思的唯物实践论、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三个角度透视生态文明概念,认为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包括三重涵义:唯物实践论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历史唯物论视角下的生态文明;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此论强调,唯物实践论抛弃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点,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概念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一个历史问题和发展问题,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了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历史中才能实现生态文明。还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促使人类充分地认识人自身和自然本质,积极地在从观念、态度、行动上展开实践,谋求人与自然的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发展。生态文明更加强调科学技术和制度保障对修复生态、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下的制度,以人为本是核心,谋求人类和自然的共荣永存为目的。
与生态文明概念紧密联系的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和范围。大多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既不是传统的事后修补性污染控制,也不是生态恢复意义上的环境保护,而是要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消耗,从生产的全过程探索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另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将尊重自然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层面,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形成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社会层面,倡导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在公众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推行低碳模式;文化层面,要提高公众的生态道德素质,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各种形态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增强公众的环境行为自律。
二、生态文明特征的多样性体现
鉴于生态文明概念的复杂性和层次性,生态文明的特征就具有多样性的体现。从指导思路和发展宗旨来看,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不仅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的思路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整体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整体发展。另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关乎人和自然真实存在,立足人和自然本身整体协调的文明,它是对工业文明的真正超越,是对人类未来负责任的理性选择。生态文明必然要在自然—社会的发展之维上体现合理性与持续性;必然要在人—自然的和谐共生上体现平等性;必然要在社会—制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性;必然要在与工业文明的相对与互补中体现优越性。也有学者提出和谐价值说。其大意是,生态文明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调整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减损文明的扩张性和对抗性因素,实现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就在客观上规定了和谐应当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本质属性,而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必须体现出这一核心价值要求和本质属性。还有些学者认为,追求可持续是生态文明的理论特色,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本质区别在于发展理念,即生态文明是追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是立足与人类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对人类所需要的资源等进行整体的统筹:横向上强调资源用度的合理性,纵向上追求资源节约、再生、替代的连续性,而在其他领域则追求制度保障的公正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文化构建的共生性。再有论者指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以关注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切入点,将人类的利益关切点提升到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注重这些关系的协同一致,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性。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正确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批判吸收和借鉴以往社会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超越资本主义的人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和策略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学者们就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和策略提出建设性思路和建议。
1、构建新型消费模式思路。论者认为,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机对应的重要途径,要建设好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的生态化转型既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为此从生态哲学维度审视以往消费模式变迁、现行消费模式弊端和生态消费模式选择,以期进一步深化消费模式生态化转型的相关研究。论者认为,人的生活方式应是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2、支持系统说。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一个整体的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概括来说就是要有生态化的物质基础、生态化的动力支柱、生态化的能量转换平台、生态化的规制机制和生态化的价值导向目标。生态化的物质基础所强调的就是要建立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的方式、产业的基本布局、经济发展的计量标准等方面都要符合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生态化的动力支柱所强调的就是要建立生态化的科技体系。生态化的规制机制所强调的就是要建立生态化的管理体系。生态化的价值导向目标所强调的是要建立生态化的文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