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艺术理论 » 正文

地域文化对当下设计的作用

2021-4-10 | 艺术理论

 

很多人初次来到杭州,除了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的风光,还有这里“慢”得有点过分的生活。但是,这种“慢”不是拖沓,不是不守时,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从容和一种不急不躁的悠闲。遍布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线路繁多的公交车,西湖边到处是让人歇脚的椅子,马路上行人的步履也是慢的,“不急,慢慢来”是杭州人的一句口头禅。4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装饰杂志社和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抛出的话题“快与慢—慢生活与慢设计”终于物化为了一场集结了15位来自哲学、文学和艺术学和传媒业等领域专家的一场研讨会。显而易见,主办方之所以选择在杭州这个城市来研讨这个话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多数国人的心目里,杭州自身就是一个慢生活的典型城市。

 

与此同时,由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策划的“快与慢—慢生活与慢设计杭州主题展”也拉开帷幕,以更深层、更立体、多角度的实例探讨提供更多的话语空间。我们希望结合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所开设的现代装饰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摄影与数码媒体四个专业方向,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设计师对杭州慢生活的思考,诠释慢生活对当下设计教学的联系和态度。所以,我们从配合学术研讨的角度出发分成了调研慢生活(杭州城市慢生活样本采集)、营造慢生活、诠释慢生活、体察慢生活的“四步走”,并落实于展览。其中有直接从杭州衣、食、住、行的现实生活中提取快与慢的样本,以信息采集、设计文献的手法来创作的作品;有从营造杭州慢生活,改良和提高生活角度出发的设计作品;也有生活、成长在杭州的几位本地设计师的案例作品,借此来说明杭州慢生活的地域文化对其设计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展览原本期望从多个方向来叙述杭州城市文化中的辩证存在的“快与慢”,而在实际展出之后,一些专家和设计师发现这个展览已经超越了“快与慢”所涉及的话题,同时引出了“为什么不要过度设计”、“为什么不要过度强调视觉别样性的设计”,“在执行创意过程中如何保证创意不被变形”等热门话题。话题的展开带来更加多维的视角。而这些开放的视角都指向一个关键词—“快与慢”。“快与慢”给我们对当代中国设计领域的创作方向、审美标准带来了一个主导信息:怎么“快”?怎么“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单元一采集慢生活

 

自古以来,杭州就是以慢而闻名的,杭州那份朴实的快乐便是最市井化的生活碎片。从侬侬吴语,到令人沉醉的熏风,还有绵绵不绝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千年风情的政儒名宿,摇曳在湖面的西湖船娘,再到曲水通幽的西溪湿地的氤氲、烟雨蒙蒙的人间四月天的浪漫,杭州似乎从来就是优雅的天堂。

 

杭州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是一个休闲旅游的城市,同时也是浙江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致力于字体设计和品牌形象设计领域的林国胜带领团队创作了《衣食住行》系列作品,就是从与杭州城市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四个部分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快生活与慢生活的品牌,以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出发,从两者相对的关系对比呈现了的品牌和标志的“速度”。通过艺术提炼,逐次展示了在城市建设中,一些传统文化、古城遗貌保护方面的良苦用心。

 

毛勇梅的团队完成的信息设计作品《南宋临安府与现今杭州之纵轴对比》,以杭州御街为研究对象,与南宋临安府时期进行纵向对比,梳理出古今御街的发展。陈士宏带领团队完成的作品《编》,用影像的语言记录了为数不多的城市中留存的手工艺者那如民谣般的工作场景,这组希望呼吁相关政府来关心和关注未列入“非遗”的手工业的摄影作品,弥漫着社会担当,充满了张力的美感。他指导完成的《女生日记》摄影作品则是一个生活在杭州的小女生窃窃的私语,用镜头记录大学生在杭州学习时的生活,细腻而不露痕迹地体会静和慢的享受。平行展出的《拱辰桥西古建筑》和《城市美容师》这两组作品,一边是代表了杭州民族工业发端的京杭大运河源头老工业区依旧保留的古建筑群落,一边是杭州林立的高层建筑与它们的幕墙清洁工,通过并存的展示方式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美感以及两者之间藕断丝连的平衡。

 

该展览单元着重在于对现实生活的提取,把日常容易而又不应该被忽略的生活场景进行还原,结合设计的专业角度来进行信息梳理。

 

单元二营造慢生活

 

米兰•昆德拉在《慢》中曾写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从某种角度来看,杭州的慢也是相对的,在这个城市一些局部也充斥着许多的快。因为同样要经历早晚交通高峰,一样要承受着高位的房价,所以,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我们的身边也不断发生着闯红灯、加班、补习等等与时间赛跑的鲜活案例。

 

当越来越多的人被速度绑架,我们是不是该多些思考,慢下脚步?本次展览的第二板块是营造慢生活,在这个板块中提出了许多为实现慢生活而进行的各种可能性的设计尝试。

 

江崖团队设计的漆艺《茶韵私语》系列茶盘,用传统的古老工艺,设计的片片长叶,静静地与茶、与人互诉衷肠。宁晓莉设计的系列饰品《浮红》,采集于杭州的植物形态,利用瓷的釉色,银的可塑性,将一枝一叶,一花一蕊,融汇在一起。如诗的形态,如画的色彩,像是一首首诗句,萦绕耳边。孙尔的设计团队长久以来一直在进行对本地各种原材料的试验和探索性创作,作品中有以来自浙江桐乡的蚕茧为材料的灯具设计《蚕•语》,也有以来自浙江诸暨的珍珠为材料的《FaceChair》,还有以来自杭州本地的棉麻设计的《虹•生命》、《穗》与《浮途》等壁挂纤维作品。这些材料幻化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形态的传统手工工艺美术作品,传递了生命传承的力量。另一组对废弃物进行再设计的作品是由张力和孙尔两个团队开发,同时这也是一种可持续设计观的体现。其中包括可运用在户外公共空间的轮胎椅、pvc管椅、光盘椅,也有可以在室内空间使用的废纸卷椅。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同样存在着诸多对慢生活的思考和尝试。郑炜团队在实际项目中将江南园林移植到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相去甚远的陇南文化中,在园林的造景中充分考虑了快与慢的结合。龚旭萍团队设计的《杭州西溪小型生态建筑设计》以杭州西溪为背景,将湿地文化中的悠闲感融合进了作品之中,提倡的是“静养动察,中立而不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