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态保护论文
0引言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截止2005年我国农业污染对全国污染总量的贡献率为1/3~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合报》(2010年2月6日)显示:农业源排放的氮占总氮量的57%、农业源排放的磷占总磷的67%、农业源排放的COD占总COD的43%(见表1)。农业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度使用的农业化学品对土壤造成极大污染,甚至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养殖业集中排放的大量废物及养殖业中大量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对土壤及水体造成极大污染;以及各种生活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所有这些污染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尽快恢复农村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1长治市农村污染现状
1.1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情况
从长治市2010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来看,农业源排放COD达16654t,占全市COD总排放量的35%;总氮达6339t,占全市总氮排放量的61%;总磷达759t,占全市总磷排放量的83%,见表2。
1.2农业化学品的污染
农业化学品主要包括化肥和农药。我市农田有机肥施用量在逐年减少,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量最高才达29%,而过量施用的化肥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和浸蚀等进入环境、进入水体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进入土壤,会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减少、汇碳功能弱化等,同时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会对土壤造成污染。我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平均用量为14kg/km2,但利用率不足30%,化学农药的滥用可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影响土壤的新陈代谢活动,不仅使土壤毒化,而且可在植物生长期进入其体内,使农产品品质下降,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还可大量地杀伤天敌生物,部分浪费的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农业化学品过量施用造成综合立体污染的同时还导致食品安全问题,被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和硝酸盐及残留在动植物体内的重金属、抗生素和农药都可以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富集,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1.3白色污染
目前普遍使用的农膜不易分解,因此农膜残片积留在农田中对环境造成危害,影响农机耕作、影响农作物根系的伸展、容易造成作物倒伏、死苗、弱苗和减产;影响土壤结构、影响正常灌溉、农作物残片容易随作物秸秆进入饲料,造成农畜误食农膜残片而死亡。长治市2006年—2010年5年期间化肥、农药、塑料薄膜使用情况,见表3。
1.4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禽畜养殖业大规模集中排放的废物及养殖业中大量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对环境造成污染。据2010年统计,长治市上规模的养殖场133家,排出的粪便量达26.85t,详见表4。禽畜养殖所引起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严重的恶臭加剧空气污染。禽畜粪便在臭氧条件下可分解成氨、乙烯醇、硫化氢、甲胺等恶臭气体,影响人畜健康;b)对水体造成有机污染。从养植场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流入水体,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c)对土壤造成污染,禽畜养殖业排出的大量废弃物,废弃物中带入的氮、磷、重金属及各种抗生素对土壤造成污染。
1.5大气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甲烷和NOX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有专家估算,目前农业源排放的甲烷占全国甲烷排放总量的80%,排放的氧化亚氮占全国总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90%
1.6生活垃圾污染
我市许多农村存在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污水无序排放,露天厕所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倾倒,随意排放不仅占用土地、破坏景观,且垃圾中存在大量的诸如塑料制品、快餐盒、废旧电池等难以降解的物质,未经处理的垃圾还有可能传播疾病,直接威胁着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
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2.1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的法规或条例,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农村环境保护虽有涉及,但很简单,且可操作性不强,已远不能适应农村环境保护发展的需求[1]。
2.2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农业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致使农村环境保护的环境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农村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缺失,造成农村污染防治一定程度上的管理真空,更谈不到监督力度。
2.3农村污染防治还存在认识的不足
我们目前的污染治理还局限于点源治理,并没有对整个流域进行统一布局、对点源和面源进行分类控制,因而在某些污染防治过程中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2]。
2.4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不健全,加之宣传力度欠缺,因而农村干部的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因而出现了一些干部为了本地区眼前的经济利益置环保法于不顾,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大力发展经济,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造成极坏的影响。
3农村环境保护的发展
3.1理念的转变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2020年将农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一改坚持多年的“农业现代化”指导思想,转而提出了“现代农业”这一更加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想,并指出农业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性。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把农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