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当代文学论文
“苍茫的若尔盖草原,狼族即将被人类赶尽杀绝。一只绝望的母狼为了与人类做最后的抗争,不惜带着一窝幼崽服毒自尽。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仅存的一只小狼被来到草原写生的李微漪救起,带回了城市。”———《我家小狼初长成》的作者李微漪讲述了小狼的故事,让阅读者感受生命的神秘与神圣,也让阅读者对生态理论、生命价值、善与恶具有更多的别样体验。不同于《狼图腾》对狼族的直奔主题的旁观者的讴歌赞美,《我家小狼初长成》作为李微漪抚养小狼成长的实录,进入小狼的内心世界,更具有现实感,体现了对生命对生态更开阔的视阈;同时,正如作者在扉页上写道:“将一个由人类抚养的狼孤儿送回族群,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奇妙传递,是一种诚心与狼握手言和。”从这样意义上,《我家小狼初长成》现实故事里又蕴涵了生态伦理的寓言意味———“救起带到城市”到“送回狼群”的过程,充满了动人心魄的细节,读来让人涌动着生命的感动。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从“生态”一词的希腊文语源分析,指出:“‘生态’一词原本来源于ECO,即‘家’‘住所’之意。在草原度过的大半年里,我深深体会到了‘家’这一词的沉重含义。这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家园。”
一、生态崩溃———小狼出世的残酷之境
在书中,作者写出了生态崩溃造成的残酷之境,既有人类对自然资源涸泽而渔造成的草原荒漠化、动物生存环境日趋恶劣的严酷现实,也写出了人类贪婪无度造成的恶的膨胀造成的人类自身社会生态环境的严酷。在中国最美丽的草原湿地,密如织网的铁丝围栏被人类占据,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出没的区域被牧场包围。人类垦殖、近亲繁殖、疾病和自然灾害使野生物种濒临灭绝。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退化和丧失,食物的短缺,过度放牧的家畜与狼群争抢同一块土地,导致人狼之间的激烈冲突。小狼的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残忍的四月,一对狼夫妇生育了第一窝小狼,他们想尽办法要让洞里的六条小生命看见草原上的第一缕阳光。草原生态的恶化让公狼的觅食成为难题,“多少天没有饱饱地吃过一顿了,母狼的乳汁少得可怜,没睁眼的小狼崽们饿得嗷嗷直叫,小狼们一出生,饥饿就如影随形”,“公狼在草原上一次次徒劳地狩猎,然而饥恶却像挥之不去的魔鬼纠缠着这个脆弱的狼家庭,如果再没有食物,他们将失去一个个新生的幼崽。”公狼铤而走险去牧场偷羊,成为“一张晾晒在肮脏墙壁上的狼皮”。母狼无法忍受怀里呜咽的小生命跟她一起挨饿,潜入牧场,被牧民投毒,而猎人们找到了狼窝,“六只还未睁眼的幼狼挤在狼洞中瑟瑟发抖”,母狼死后,小狼崽们被牧民装进麻袋,带回了牧场。小狼初生就遭遇这样的惨烈之境。而遭遇这样惨烈之境的背景就是草原生态的恶化。在书中,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观的细腻描写反映了草原现状和作者的生态观。
二、抚养幼狼———人类的反省与救赎
牧民在书中描写得不多,但每一个都有个性,“老阿爸”的形象具有符号意义。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表白了生态恶化中人类纠结的罪恶感和赎罪心理。而作者抚养幼狼的行为,更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寓言。而这一过程的推进,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也在变化中。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写到的:“起初,我只打算对一个特殊而又壮美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简单的记录,但很快,我觉得之境的灵魂被这个地方勾去了,连准备也来不及,就被甩出时空,失落在一个遍地芳草的蛮荒世界。虽然与现代社会隔绝,可是我与其他牧民一样,在这块土地上,在自然的心脏中扎了根,与自然保持着一种热烈而融洽的关系。”牧民老阿爸一句“人和狼都是不得已”啊,写出了草原牧民的纠结与深深的赎罪心,而作者,“怀抱着这一出生就受到人们诅咒的小小异类孩子”,作为草原“局外人”的反思也许更直指人心:“人破坏了狼的栖息地,狼侵犯了人的安宁,杀戮、诅咒、报复、遗孤,……这一切终究能怪谁?”在书中,作者不断反思人类破坏生态的暴戾和凶残,表露出作为人类对狼族的歉疚和赎罪心理。作者写出了小狼濒死求生(相当于人类的婴儿期)、顽皮成长(相当于儿童期)、初长成(少年期)三个阶段。作者充满母爱的笔下流淌着浓浓爱意,让本书的小狼成为当代生态文学中具有生命感染力的形象。
三、纪实写作———观察笔记式的小狼成长实录
作者在书中写道:“每当夜深人静,我就把和小狼的故事与情感写成日记。最初只是对小狼成长状态和身体恢复情况的一些记录,后来一些有趣的成长故事和观察也成了我日记的一部分。”本书具有纪实写作风格,是观察笔记的写法,对小狼的生理、心理做了翔实的记录。作者全方位地记载了小狼生理、心理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记录,真实客观地写出了狼的幼儿时期和成长的细节,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性。
作者对小狼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都作了观察日记式的记录,这种科学观察记录在客观描述的同时,还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作者笔下的小狼犹如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比如对小狼感官渐次成熟的记述,具有科普作品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书中对小狼眼睛蓝膜褪尽之前触觉、嗅觉、听觉感官的变化和小狼认知发展过程做了记载。读来趣味横生。小狼的认知发展,三个月是分界线。作者记载小狼第一个月的睡眠:它很淘气贪玩,但精力有限,往往玩上一会儿就困倦了,打着哈欠扒在沙发边缘,使出吃奶的劲儿努力往上爬,可爱至极。我轻轻托着它圆滚滚的小屁股助它爬上来,小家伙疲惫地哼唧着钻到我怀里,眼皮沉沉,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从第一次在我怀里睁开迷蒙双眼,我的怀抱就是它最本能的向往。我轻轻用手护住它的身子,在柔柔的呼吸声中感受这份异样的亲情……这样的对小狼的观察记录书中比比皆是,使本书具有情感性的同时,具有科普作品的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人类文化意象中的狼和人的关系做了反思。书中谈到人类文化中狼形象的历史文化典故有“狼子野心”、《说文解字》中的“狼”字、格林童话中的狼,等等。对“狼子野心”的阐释,作者认为“野心是对自己应有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身为野狼拥有野心本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作者给小狼起名为“格林”,也表达了对格林兄弟童话《小红帽》的反思和批判,她认为,格林童话《小红帽》影响了无数人从小对狼的偏见、莫名惧怕和仇视,“狼外婆”的恐怖形象深入人心,影响了没有辨别能力的儿童,作者想为名为“格林”的小狼写一部真实的“格林童话”,记录它从小到大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