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建筑工程
建筑作为现代城市的基础,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庇护场所,并为各种生产活动开辟了高效的空间。然而,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现代城市建筑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关系疏离、文化传统流失等。对此,欧美世界最先刮起了一股“再生建筑”之风,试图以环境友好型、促进公共交往、保存历史文化的新型建筑来弥补现代城市建筑的非生态性。在中国,北京798艺术中心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生建筑形态。再生建筑作为一种城市景观,通过独特的景观传播方式向人们传达了多维的生态理念,由此为现代城市建筑的生态化提供示范。
1 现代城市建筑的非生态性
城市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一大产物,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筑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因此,拆除旧建筑并在此基础上建造高能耗、功能化的高楼大厦成为现代城市建筑的主流趋势。然而,这一趋势恰恰破坏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生态性。
现代城市建筑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环境。根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大约有十八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即城市人口正以2人/秒的速度增长。〔1〕城市人口的激增与有限的城市空间之间势必产生矛盾。出于效率至上的原则,现代城市的规划者和决策者试图以高层建筑来化解这一矛盾。
截止至2012年2月,全球范围内楼层超过10层或高度超过28米的建筑物已达到63,762幢;其中,高度居于前三位的摩天大楼分别是迪拜的哈里发塔(Burj Khalifa,828米)、台北的台北101(Taipei101,508米)和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ShanghaiWorld Financial Center,492米)。〔2〕高层建筑也许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摩登色彩,但实际上却因为高能耗和高污染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相比于一幢十层以内的建筑物,高层建筑不仅大大增加了所需的建筑耗材、维护成本,其外观及内部结构还会对环境产生多重负面效应。
首先,高层建筑会影响周围建筑物的采光,并改变空气流动路径;其次,华丽的外墙装修会导致严重的光污染;另外,由于地表被热容量低的水泥所覆盖,空气流动不畅以及建筑物表面对阳光的强烈反射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3〕尽管高层建筑看似解决了城市空间紧缺的问题,但实际上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以牺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来换取短暂的功效,现代城市的高层建筑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城市建筑的功能化分区割裂了社会公共空间。在许多大都市中,城市规划都以功能主义为指导。一座完整的城市被分割为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块,在每个功能区域中,建筑的功能通常是限定的。比如,商业区的建筑就只能成为商场、娱乐场所;产业区的建筑只能作为公司的办公场所或生产基地;景区的建筑仅供游人欣赏等。当这些建筑被赋予专门的功能并相互分离后,传统的公共交往空间已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在批判资本主义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时指出:空间的生产是带有目的的,它被视为一个产品,剩余价值正是产生于这空间的生产;空间也是资本流通与运转的媒介,是各种权力的竞争场所。〔4〕IX现代城市以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为目标,各种建筑物通过功能的细分而创造了不同的生产空间以积累物质财富,这在商业建筑中尤为明显。此外,高档住宅区、奢侈品消费区、摩天大楼等具有“优越性”象征的建筑物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上层与普通民众的差距。建筑本是为人们提供一个适宜居住的私人空间并创造一个有利于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但现代城市建筑的功能主义倾向却违背了这一初衷。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离以及公共空间的萎缩表明了现代城市建筑在社会层面的非生态性。
“破旧立新”的现代城市建筑消解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老建筑被拆毁,房地厂商在此基础上开发建造各种楼盘以谋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今年春节期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毁,一些专业人士就此批判“破旧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场灾难。〔5〕老建筑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并见证了历史风雨。一座以现代景观取代所有老建筑的城市也许会给人一些新鲜感,但缺乏历史底蕴的“无根”建筑只会导致当地文化的消解。城市是一个个性化的地方,它能够提供社会建构、文化记忆和价值认同。〔6〕97-98城市的老建筑不仅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样貌,更沉淀着城市的文化传统。一味拆除老建筑并以全新的建筑取而代之,不仅会导致城市文化遗产的流失,还会由于缺少历史的沉淀而阻碍城市的社会建构过程,最终削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因此,以拆毁老建筑为代价的现代城市建筑切断了人与历史的联系。
2 再生建筑:一种具有生态价值的城市景观
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οi~κοζ”,原意为“家”。后来,“家”的含义逐渐扩展延伸至整个有机界,意指一切有机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态性在于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人类社会的生态性表现为三个层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人类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融洽的人际关系、公众积极参与公共活动;人与历史的和谐,表现为尊重当地城市的历史文化并竭力保留其中的精髓,由此延续城市的记忆。基于如此的生态理念,现代都市的许多摩登建筑不仅破坏了周围的自然生态,还割裂了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联系。
著名的生态建筑师保罗•索莱里(Paolo Soleri)强烈反对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因为无限的空间扩张势必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区瓦解、文化流失等问题。对此,索莱里提出“生态建筑”(arcology)的理念:通过节俭、高效和智能的设计来探索一种简约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不同的物体与有机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氛围,并保存当地的历史传统。〔7〕该理念旨在通过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弥补现代城市的非生态性。起源于欧美世界的再生建筑则是“生态建筑”的一种体现。再生建筑指在保持原有建筑基本架构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局部结构和装修以大幅改变原建筑的使用功能。〔8〕在欧美世界,再生建筑的前身有三种类型:战争中遗留下来的军事建筑、市郊工业区的旧厂房和老城区较为简陋的居民楼。其中,大量旧厂房被改造成文化类建筑(如博物馆、艺术中心、展览馆等)和商业类建筑(如商场、影院、购物中心等)。这样的改造不仅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和污染,由此形成的公共场所还能促进人际交往,并且通过保留老建筑的基本构架维系了当地的历史记忆。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