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论文 » 正文

现代教师形象塑造

2021-4-10 | 教育教学论文

 

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形象,良好的职业形象有利于职业活动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形象一般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它往往通过某种标志性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公众心理中积淀下来,而这种标志性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是通过教师的一贯职业仪表和职业行为表现出来,并为人们所感知。教师形象本质上反映的是公众对教师职业活动的一种社会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内含丰富的教育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我国传统教师形象总体上比较高大,如对教师的隐喻“蜡烛”、“春蚕”等都反映出传统教师具有慈爱威重、甘于奉献、乐于清贫的形象特点。但是传统教师形象又具有过于理想化、单向度的特点,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现代教育生态环境已经无法完全相融,现代教育生态环境需要新的教师形象与之相适应。

 

一、塑造现代教师形象是教育生态环境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多年,这种发生了巨变的现代教育生态环境提供了许多新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观念和行为选择方式,教育理应反映和体现这些新观念和新行为选择方式,并通过培养和普及这些新观念和新行为选择方式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应该成为这些新观念的化身和新行为选择方式的模范践行者。

 

( 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师形象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平等、竞争、创新的基本理念和行为选择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为主要手段,以经济活动主体自身利益的选择为行为出发点,以个体的独立自主为前提,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个体对自身利益的把握具有了充分的自主性,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个体化、自主化、多元化的经济,它的存在和发展为形成自由、平等、竞争、多元等价值观念提供了土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蕴涵的丰富的进步的价值观念,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观念,成为教师的观念,并体现于现代教育活动之中,反映于师生关系之中。

 

( 二) 民主政治建设对教师形象提出要求。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现代民主政治观念深入人心。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政治体制和机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诸如公务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和运行,基层民主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等等。这一系列改革推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使主权在民、参与、平等等一系列民主政治观念和意识深入人心。面对教育生态环境的这种变化,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做出改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和实践与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并籍此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创造良好的社会公民基础。

 

( 三) 网络的发展对教师形象提出要求。网络使人们获取丰富的信息以及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变成了现实,这使如何辨别信息、如何获取正确知识的方法教育的重要性突显。网络集聚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身心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的学生来说,网络更是充满着神奇的魅力。然而,网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无疑是一柄双刃剑。因为充斥网络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既有对他们健康成长起积极作用的信息,又有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其误入歧途的信息。在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颠覆式变化的今天,教师在面对充满探索精神而又缺乏正确鉴别能力的学生时,必须对自己在教育中需要做什么做出认真的思考,以适应网络给我们的职业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 四) 经济全球化对教师形象提出要求。经济全球化使我们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全球观念和世界眼光成为现代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经济全球化是时发表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深刻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利用由其产生的机遇,如何应对由其带来的挑战,并因此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关键是人才。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全球眼光和世界观念。而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这些素质,才能通过教育过程培植学生勇于和善于从全球、从世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五)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新形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开宗明义地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还从五个方面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均表现出与现代教育生态环境要求的一致性: 第一个目标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 第二个目标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个目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四个目标强调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第五个目标强调课程管理要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因素是教师能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以及行为选择模式上做出与新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改变。

 

二、现代教师形象的具体设想

 

现代教师形象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又要体现现代教育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现代教师形象是教育的一般性和环境的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 一) 师德践行的模范。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的这一本质最需要通过教师的自觉努力来实现,因为它需要教师启动心灵最深处的教育职业信念来支撑,缺乏教育职业信念的支撑,任何外在的“规范”都会变成一种形式,因为教育无法量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望高不高,值不值得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是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二是教师在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能否引导学生真正步入科学殿堂。而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前者比后者更重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不仅如此,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但缺乏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而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风范时刻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1]( P138),“以身作则”是“教师终生的座右铭”,“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2]( P205)。教师要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就必须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模范贯彻执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基本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从思想到行为,从心灵到外表,从语言到举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时刻谨记: 教育不是也不能成为教师成就名利的工具,对于教师来说,任何有损教育事业的事、任何阻碍教育本质实现的事,都必须成为教师坚决反对和自身禁止的事。教师成为师德践行的模范,这是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的基本前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