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态建设论文
从2009年开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各森工企业围绕“生态良好、林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事业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建设目标,陆续拉开了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的序幕。经过3年的精心筹划和全力打造,一个生态文明、蓬勃发展的新林区展现在人们眼前。然而,由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新林区建设启动仓促、周期较短,遗留的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林业建设发展中加以解决。
一、新林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实施了环境“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广泛组织干部职工义务劳动,开展了生产、生活场区环境综合治理,清理了沉积多年的垃圾,整治了卫生死角;对各行政管理单位和居民区进行维修改造,实施了管护站、检查站、生产工队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了经营管理环境和一线生产作业条件;对沿街单位进行了照明设施改造和门面装修装饰,改善了夜间景观效果;在道路两侧、场区周边、居民小区、拆除建筑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地恢复、抚育清理工作。
2、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道路场区硬化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林区道路通行能力,方便了职工生产生活。
3、结合实际开展了生态旅游建设和开发活动,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4、大力开展了清洁生产、文明礼仪、素质养成教育,使职工的生态文明理念明显增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二、新林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没有统一规划,属于短期行为。黑龙江森工集团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经过充分酝酿和论证,于2005年出台了《黑龙江省森工新农村(林区)建设规划(2006~2010年)》,统筹部署落实了黑龙江新林区建设工作,使其在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发展、城镇化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而内蒙古大兴安岭各森工企业则仓促上马,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复建设、相互攀比、覆盖面窄等问题。
2、富民产业开发缓慢,效果不佳。近年来,林区多种经营企业全部改制,森工企业不再大力扶持、引导、开发多种经营产业项目,使林区的多种经营缺乏统一的市场管理,各自单打独斗,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尤其是不能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使职工群众增收受到制约。
3、地方小城镇建设与新林区建设连接不够紧密,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统筹。比如,阿里河镇政府只侧重西部政府部门驻地街区建设,忽略了东部林业企业驻地街区建设,而森工企业又缺乏足够的建设资金,造成阿里河镇东西两半街区环境建设差别甚远的局面。再比如,各森工企业逐步扩大无人区,开展林场撤并、向城镇转移居民等工作,而地方大部分自然村屯住户则依然坚守在森林之中,继续对当地森林资源造成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4、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森工企业,没有充分获得社会渠道的资金支持。
5、缺乏除木材生产以外的支柱产业,使新林区建设支撑乏力。
三、新林区建设的对策
新林区建设绝不会一蹴而就,应当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不仅要巩固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果,而且要不断创新发展。
1、要认真总结新林区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巩固、完善和提高,将其作为落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简称两个《规划》)的重要法宝。两个《规划》已经将新林区建设的思想融入其中,是新林区建设的长远战略。落实好两个规划,就是将新林区建设推向深入的重要保证。
2、加快发展林木基础产业与主导产业,开发替代支柱产业,强化建设新林区的支撑产业。继续开展“天保”工程建设,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做精做细林木产业,形成科学产业链,合理开发旅游业、矿产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3、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不断提高职工群众收入。系统规划、扶持引导多种经营产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的经营模式。实行采集加工和保护管理相结合,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大力推广规模化人工种植养殖技术,利用仿野生环境,推崇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理念,打造特色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4、加快林区文化建设,提升职工群众文化品位。建立职工休闲、活动、学习场所,打造先进文化阵地。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丰富职工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5、进一步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绿化、美化建设长效机制,改善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园林式场区和标准化工队建设,加大城镇周边植被保护和绿化造林力度。
6、协调好林业企业与政府部门、其他行业的关系,争取获得社会多渠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将新林区建设纳入地方城镇建设内容,并进行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和谐发展的新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