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态建设论文 » 正文

土壤侵蚀现状及发展

2021-4-10 | 生态建设论文

 

水土资源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资源,水土流失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其地位和作用,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确保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推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以水土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水土保持工作,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

 

1土壤侵蚀现状与可持续发展调控目标

 

1.1土壤侵蚀现状

 

山东省第二次水土流失普查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全省有水土流失面积3.5987万km2。根据第二次水土流失普查以来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推算,2005年底山东省还有水土流失面积2.4万km2,其中:山丘区2.16万km2,主要是水力侵蚀;平原风沙区0.24万km2,主要是风力和水力交错侵蚀。从水力侵蚀强度看,轻度侵蚀面积5250km2,中度10635km2,强烈6506km2,极强烈1422km2,剧烈173km2,中度和强烈侵蚀主要分布在沂蒙山区的山地丘陵地带。水土流失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沂蒙山区的沂南、平邑、沂水、蒙阴、费县、泗水以及鲁西和鲁北风沙区的沾化、庆云、冠县、莘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由此可见,山东省的土壤侵蚀比较严重,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可持续发展调控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显著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憧憬,建设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经济社会发展将受到制约。良好的生态环境要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以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出发点,以径流调控理论为指导[1],保证生态用水,遵循生态学原理,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以及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进行低山丘陵和平原区的生态建设,把山东省建成山水相依、和谐共生的生态地区:①山水相依体现。山地平原统筹,陆域海洋兼顾,增强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联动互促,增强环境的自我修复和承载能力,把山东建设成为海湾富饶、绿网交织、城市靓丽、森林环绕的滨海山水生态区。②和谐共生体现。建设生态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培育生态文化,增进人的福利,提升人的文明,建设山、水、城、乡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③共同打造、建设好国家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2土壤侵蚀与可持续发展调控原则和思路

 

2.1调控原则

 

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把改善生态、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贯穿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克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思想。在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中,要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既要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努力做到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注重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积极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双赢”,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原则。通过经济、社会和法律手段,落实各项监管措施,规范各种经济社会活动,防止造成新的人为生态破坏,对生态环境良好的或经过恢复重建之后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

 

(3)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原则。山东各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地域差异显著,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分区、分阶段有序地开展治理。

 

(4)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实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对重点区域、领域进行有效突破,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5)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原则。生态保护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调控手段,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制定相关的法规、标准、政策和规划,对一些重要流域与区域实行由政府主导实施保护或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6)公众参与、开放合作原则。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和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要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教育,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创建生态省的各项活动。

 

(7)科教支撑、体制创新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加快创新步伐,切实增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机制活力。

 

2.2调控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量事实表明,现代的创新活动要把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水土保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根本目标是实现“两个可持续”,即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将实现“两个可持续”作为水土保持的根本目标,是水土保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半个多世纪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集中体现,是对资源和生态规律更高层次上的把握,是水土保持工作在思想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