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社科相关 » 正文

生态文化观中国化

2021-4-10 | 社科相关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不同的研究课题和实践方向,并形成不同的理论成果,这是由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及其转换所决定的。在中国处于半殖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斗争,此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就是“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也随之相应地实现了转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什么是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课题逐渐展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回答这些课题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特征的体现。

 

在探讨“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国内和全球性问题的困扰,其中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发展能否实现可持续,是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具体而全新的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丰富的理论体系,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内含丰富而具体的思想观点。其中有些思想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就已进行了充分论述和展开,有的则被后继者深入挖掘,而有的则还蕴藏在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由于某种原因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展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在目前看来便是有待充分挖掘和逻辑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便会发现其中生态文明观之深刻意蕴、生态文明之宏阔视野以及生态文明之鲜明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政治理论、经济理论的中国化,也包括生态文明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这一课题的提出,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对国内外现代化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应对和摆脱生态危机的一种自觉,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态视角和生态精神,也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风格。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的两个层面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有必要把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分为政治和学术两个层面的观点,“我们通常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这种中国化的着眼点是解决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属于政治领域或政治学的范畴”[1]。“学术层面的中国化,是指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中国化,其特点是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政治层面的中国化相比,学术层面的中国化属于更深层次的基础理论的中国化,其成果有较大的稳定性。作为政治层面的中国化,主要考虑的是管用不管用,能否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无需更多考虑学科的体系、结构和内容……而作为学术层面的中国化,则必须考虑学科的体系、结构和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的问题”[1],按照这种观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亦存在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之分,事实上,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身内容来看,也的确内含着两个既相互关联、相互一致又有所区别的目标任务。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一切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两方面内容。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亦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需要从着眼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政治层面和着眼于理论建构的学术层面双重推进。

 

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由于生态问题尚未突显,环保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基本上处于不自觉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开始了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行动,敲响了生态问题的警钟,并着重从政策和法律等实践层面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时代特点,把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到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关系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高度来认识,并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生态环境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了空前的地位,特别是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些无疑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而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这一时代课题进一步得以明确,标志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内容在内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形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