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 » 正文

保护性耕作效益分析

2021-4-10 | 农业

 

保护性耕作,是指将作物残根残茬覆盖地表,实行免耕或少耕播种,深松与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制度。具有减少机车压地几率,减少动土量,抵制农田扬沙扬尘,降低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防止秸秆焚烧,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等作用。吉林省梨树县有418万亩耕地,80%都种植玉米,是国内知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过去为了追求粮食产量,在农业生产上,一方面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连年机耕、重翻、耙压、播种、镇压、中耕、追肥作业,使土壤受碾压机会增多,压实现象严重。尤其是小四轮灭茬作业,都是在8~10cm处浅层作业,使犁底层加厚,厚度达到10~15cm。耕地板结,土壤理化性差,作物产量呈下降。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应该加大力度推广应用。

 

一、保护性耕作的作用

 

根据梨树县近几年进行的保护性耕作试验,表明了保护性耕作具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对治理水肥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有一定作用。以前由于不适当的垦荒和传统的耕作技术,导致全县土壤裸露严重,风蚀、水蚀加剧,破坏了生态环境。经过试验,表明了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减少扬尘和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二是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有一定作用。梨树县属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8℃,年湿润度为1.7,常年有效积温3477.9℃,无霜期为150天左右,基本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需要。春季风大、干旱;夏季湿热,降雨集中;秋季短暂霜来早;冬季漫长寒冷降雪少。农业生产适宜作业期短,迫切要求和发展保护性耕作。

 

二、保护性耕作的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1)提高了玉米机械化的种植程度,促进了玉米种植规模化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玉米栽培技术的科技含量和玉米品质,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劳动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全县农村劳动资源的利用率。(2)使用了化肥深施技术,秸秆、根茬还田技术,以及高效植保等技术,从而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因而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3)抢农时、争积温、保季节,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通过残根残茬自然腐烂还田,培肥了地力,实现了土地的种养结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5)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机车进地作业压地次数,大大地减少了农用燃油的消耗量。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气体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6)使玉米生产实现了除收获环节以外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减少劳动力50%以上。

 

2.经济效益

 

(1)省种。保护性耕作完全采用的是精量播种技术,与常规方法比较,每公顷省种13kg,按现行市场价每千克8元计算,每公顷省种费用为104元。(2)省肥。由于采用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三年后地力增强,可减少化肥的投入,因而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据计算,每公顷减少化肥投入40~50kg,每公顷可减少化肥支出费用65~85元。(3)省工。除玉米收获外,每个生产环节均采用机械化作业,每公顷可减少4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平均按30元计算,每公顷节约用工费120元。(4)节约作业费。由于减少了作业环节,每公顷可节约作业费用260元。(5)带来了巨大增产增收效益。根据农机、农业两部门测产报告,近三年平均增产增收效益每公顷达1334元,累计新增纯收益66.7万元。

 

3.生态效益

 

由于改变了过去长期落后的生产方式,三年以后,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降低了地表径流,大大减少了水分流失、土壤流失和肥料流失;(2)减少了大风扬沙,抵制了沙尘暴,保护了生态环境;(3)杜绝了焚烧秸秆,减少了大气污染;(4)增加土壤蓄水量,提高了水分利用率;(5)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了蒸发造成的墒情不足;(6)增强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速效氮的含量,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