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专业”是指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规定,是联系学科和课程、学校培养规划与社会需要的中介,决定着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方向,是高等院校办学的关键。进人9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在专业设置上均进行了大的调整,旨在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本文试图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当代中、日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1专业调整的社会背景
1.1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最初也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且课程内容自明治n年(1878年)至80年代中期均无明显变化,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国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人口组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给体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12一17岁中学生占日本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下降;2、18岁人口从1992年的峰值2肠万人开始逐年减少,1999年减少到153万人[lj,因此参加大学人学考试的人数也在逐年减少,体育专业人数也不例外,减幅近15%;3、体育人口大幅度增加。据文部省调查,日本体育人口已从197。年的40%增加到1992年的66%,社会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在日益高涨。因此,当前日本体育师资的供求处于过剩状态,同时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则不断增长和日趋多样化,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教师的毕业人数逐年减少,就职于企业的则不断增加。每年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仅占30环左右闭。因此现行的专业教育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以培养体育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计划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多种体育人才的需求,提供多种教育计划,培养多方面专业人才已势在必行。日本体育大学在其学校概要中明确指出:“本学校在100年的历史中,尤其以学校体育指导员培养为使命左发挥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一使命也发生了变化。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在各行业都能出色工作,具备实力的毕业生是我们当前的教育目标。”鹿屋体育大学则以“掌握娱乐经及武道基础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运用能力和优秀的实际指导能力的体育指导员”为其办学宗旨。
1.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掌握竞技运动技术
为主的运动教育论和以锻炼身体为主的体质教学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各个时期的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方向,加之我国学校体育师资的严重缺乏,致使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始终局限于体育师资。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共设置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体育生物科学、体育保健康复、武术、警察体育、中医骨伤科字,体育新闻八个专业川,呈现出多领域、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深人分析不难发现,此专业设置仍局限于为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两大领域服务,对社会体育基本未涉及,并且90%以上的体育院校只开设了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专业,甚至只是体育教育一个专业。因此从根本上说,高等体育院校没能突破以体育教育为主的格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体育事业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体育的功能”已不再被简单片面地理解为仅仅是满足于生存的需要,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人际关系的交流和改善服务的体育现象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的形式,拓宽了体育在健身、娱乐、竞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当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决定了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多样化,以往专业设置及由此而决定的课程设置上的局限性和不足日益显露。因此有学者提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应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以需求为导向、以开放为特征的流动作为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环境驱动,改革的思路首先是引人市场机制,培育具有多样性、选择性、流动性、灵活性、自主性的体育教育市场;其次,适应政治与管理改革大趋势,重构政府、社会、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是充分估计区域对高等体育教育的差异性,实施体育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2中、日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2.1中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的内容与分析
根据时发表展对高校培养人才要求的新趋势,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要求各高等院校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并于1999年9月开始实行新的教学计划。根据教育部对本科目录的审订,体育类专业有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5个专业。这5个专业基本改变了以往高等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对社会体育覆盖不足的缺陷,体现了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基本需求。
我国体育专门人才需求虽然也趋于多元化,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各中小城市及广大的农村地区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较发达的大城市以及沿海城市对体育师资的需求则已基本过剩,开始以培养社会体育人才和保健类体育人才为主。同时,“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某个学校、某个个人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心〕高校领域由国家实行集中计划,地方分权和多元办学等理论上的共识还无法付诸实践,或是实践的步伐明显落后于理论的呼唤。中国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体系逐渐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充满惰性的东西。新的体育专业设置虽然比较科学地反映了社会的需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具体体现在:1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设计不够,仍一定程度上存在“异构同质”的倾向,重心仍在体育师资的培养上,未能很好地突出各专业的特色,体现行业特征;2、作为专业存在实体的课程体系,各专业在新开设课程上存在很大的共性,表现为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专”忽略“广”。
3日本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的内容与分析
据文部省《全国大学一览》统计,日本体育院校现有8个专业,即;体育学、健康教育学、体育学健康教育学、武道学、社会体育学、体育和运动、运动科学及运动管理。同时一些专业还是呈现出进一步分化的特征,尤其以社会体育专业的分化较为突出,如日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设有运动与健康、社会教育和室外休闲3个专业。此外,早稻田大学将原有的体育专业改为运动科学专业,并人新成立的人类科学系,运动科学、人类基础科学和人类健康科学共同组成了人类学系,这是日本体育专业史上第一次用其它名称,而非“体育”一词来标记这一学术领域,这同近30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等的发展趋势类同。此外,当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职业需求发生转向时,大学通常以课程为单位对其做出反应.即一般不立即设置新的专业,而是先开设一门或几门课程,只有当新的体育职业具有相对稳定的人才市场,新的课程体系也相对完善及新专业开设所必要的师资、生源和相应的硬件设施具备后,才正式开设新的专业。